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进入互联网医院

  • 抖音号

  • 微信视频号

  • 哔哩哔哩

WARM

暖医暖院

首页 > 暖医暖院 > 人文关怀
27

2022.06.27

【人文资讯】南区心理护理小组开展援沪护士心理疏导活动
6月20日下午,在南区护理部主任陈霞的组织下,南区心理护理小组为援沪医疗队护理人员举办了“守沪有你、舒心有我”心理疏导活动活动。活动在温馨舒适的阳光家园举行,由朱其华护士长主持,14人参与。 在朱其华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做热身运动——“大雁飞”,大家纷纷跟着音乐的节奏上下摆动双臂,像一只只飞翔的大雁。虽然只有五分钟,身体却得到了充分的放松。朱其华告诉大家,当下的关注点决定了当下的感受,今天的分享希望讲者敞开心扉,听者全情倾听。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大家双目微闭,回忆着这66天里记忆深处最难忘的画面,朱其华请大家将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并分享出背后的故事。第一位分享的是急诊科胡明老师,他在画里描绘了隔离期间从酒店的走廊遥望巢湖的画面,画里既有生活也有工作,既有辛苦更有收获,大家健康时互相鼓励,生病时互相扶持,刻画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战友情。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尚玥老师画了个年轻小伙,是一位在她初去方舱时给予她帮助的病人,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她慢慢适应了工作,传递出更多的爱和温暖。内分泌科马盼盼老师的画是大家在E舱的合影,她清晰地记得每个人的发型、站位,对她而言援沪是政府、医院赋予她的一项特殊使命。叶莉莉护士长在分享中真诚地说到:“在那样的环境下,才能真正感受到医院的每一次培训考核都是充满意义的,让我们能够在上海方舱医院展示出省医人的风姿风采。” 最后,大家共同唱起那首由援沪队员自己改编歌词的《送你一朵小红花》,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回响,留恋的回忆在脑海中回旋,感恩、勇敢、快乐、幸福洋溢整间小屋。疫情无情,但此刻,大家觉得生活美好,万物可爱。(南区心理护理小组  童丽娇/文 朱锐锐/图 朱其华/审核) 责编:方雯
更多
24

2021.12.24

中国科大附一院,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
每年,数百万患者来到这里, 抚平伤痛,重获新生, 迈出回归家庭、社会的第一步。 带着医者初心与助人信念, 我们不断超越, 让每一个生命值得托付 医院推出《一个值得托付的地方》人文系列短片 共同见证这一路上 我们的努力 你们的信任 视频链接: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   初心 葛均波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最美医生” 著名心脏病学专家 首创逆向导丝技术,拓开了心脏禁区的生路 牵头研发首个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降解支架“XINSORB”     遇到问题怎么解决? 一个好的医生 应该探讨一些新的手段、新的方法 能够治疗一些目前不能够治疗的疾病 解决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有的时候科学就是这样 开始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探索、研究,就变成了可能 导丝技术是一个偶然 但是也是一个必然   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的主编 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 把这个行业变得更好 从更高的层次来考虑医学的发展 在安徽想把泛血管中心作为一个平台 首先在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推出这个平台   医生的责任心非常重要 每一位患者都是带着痛苦来的 作为医生 我们要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 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让他有尊严的生活 有尊严的回归家庭、社会   每一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我们希望患者、社会,都参与到健康管理 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整个社会健康 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我们一直在倡导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是让患者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 超越 尚希福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主任 其带领团队独创的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技术 大大缩短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 创伤小恢复快 被称为"尚氏入路" 团队每年通过手术治疗关节疾病患者约5000例 全国排名前五   我怎么能把这个手术做成功? 这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手术要因病而医 每位患者的情况都不相同 一定不能完全按照前一个患者的医治方法来治疗   修正自我是最重要的 我的团队 每一位医生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他们超越我是我最大的希望 只有这样 才能让患者在我们这儿接受最好的治疗   假如今天手术做的不顺利的话 我会反思 有时候会整夜睡不着觉 感觉对不起患者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一直超越自己 今天的手术质量一定比昨天好 不让一个信任你的人失望 我希望做一个会看病、会手术 患者找你治疗,不会后悔的医生   信念 孙自敏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血液内科学术主任 全球最大脐血移植治疗单中心领头人 截至目前 团队成功开展脐血移植1620例 每年完成的脐血移植例数占全国总例数的2/3以上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疾病,死亡率很高 在刚刚起步阶段 我们对脐血移植的认识还不足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也是我的患者 最后因为白血病去世了 她的那种眼神让我没有办法跟她对视   没有信念,移植做不下去 我们天天付出这么多,病人却治不好 那我们的努力是为了什么? 脐血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方法 因此,我们团队必须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做出自己的特色 我们没有理由后退   2000年,第一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成功 2003年,第一例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成功 …… 我们一定要把脐带血移植坚持做下去 让患者只要需要脐带血移植 就能想到中国科大附一院   脐血是上天献给人类的礼物 我们有责任让这些接受脐血移植的患者 获得新生       (党委宣传与统战部) 责编:方雯
更多
09

2021.12.09

【病友手记】植入起搏器,母亲在78岁重获新生
01 母亲心脏不好,心率低,一直吃药,尝试了各种偏方和治疗。今年年后,一场感冒让她的病情加重了,身体浮肿、胸闷、睡不好觉、食欲不振、阵发性咳嗽。县医院医生建议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于是我们带母亲找到了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主任徐健就诊,被收治在了医院南区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医生办公室的墙上有很多患者赠送的锦旗   病区内非常干净,纤尘不染,病房里的病友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在这里,人们最关注的是“你哪里人?”“你怎么啦?”“住多久啦?”“现在怎么样?“什么时候手术?”“效果怎么样?" ……大家都显得很谦和。 这里,仿佛是人生后花园,人们开始安静下来,思考自己、家人、人生,每一个人都对人生有了些深浅不一的认识。当初,这家医院的创始人柏贯之,柯普仁创办医院前身——合肥基督医院的时候,一定是想通过医治人的肉体,从而达到医治人心灵的效果,看来,他们的确是明智之人。 02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徐健主任查房,旁边跟着许多的医生护士。徐主任一个病床一个病床地查看,管床大夫一个一个地介绍,这个病人怎么啦,目前是个什么情况等,徐主任根据情况再做一些治疗方面的指导。 徐主任大概五十多岁,让人一看,就有一种睿智和清澈的感觉。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相由心生,果不其然。他们一行来到母亲的床前,管床医生简单地陈述了母亲的病情。了解了母亲的情况,徐主任说,医院会进行会诊,明确治疗方案。我们一听,十分高兴,顿时放下心来,觉得母亲的病终于有了希望。接下来的日子简单而惬意,母亲的病情基本稳定,除了偶尔的咳嗽,可以说,非常舒心。   ▲病区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医生告诉我们,母亲的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多年前就听说过它,现在,它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让母亲从过去走向未来。   03 一个星期五的傍晚,一位大夫来病房叫我,讲了一些手术的风险告知。她说,母亲手术那天正好是医院新导管室的开机仪式,会有许多全国各地的专家过来,徐主任会进行手术演示。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意外之喜。 术前,我看见徐主任在他的办公室里,就过去问了他个问题,我听人说,起搏器有单腔的,有多腔的,而母亲的手术是安单腔的,为了表达家属的不怕多花钱,“不求更好,只求最好”的意愿,我对主任说出了自己的疑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多腔的更好些。徐主任很和蔼,他说,不用,单腔就可以了。语调平稳而亲切。 后来,想一想,真是的,如果有小心眼的医生,他或许会觉得,你怎么这么不相信我们呢?我们自会按照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的处理。是的,我们往往就这样,不知道的,总想知道,所以,我们会把各种各样的问题抛向我们的医生和护士,他们或许目不暇接,也招架不住呢。我们有时候会抱怨:呀,他的态度真差!岂不知他们每天在那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病房里每天都有新面孔,新情况,你让他们总是笑容可掬,却是有些难为人呢! 我觉得,我们受了他人的帮助,却常常无以为报。这些医护人员,我们可能一辈子再也遇不到了。如果,我们专程跑过去向他们说谢谢,这么多病人,他们怎么能听得过来呢? 也许,这世界是圆的吧,这所有的感谢都会转啊转啊,从我们的眼神,我们的心,通过一种不明的力量达到他们的心里,让他们知道,他们每天的辛苦,他们的治病救人,他们的夜以继日,都有人铭记,有人感念,有人潸然泪下…… ▲徐健为患者开展手术 母亲的手术非常顺利,很快就做完了。大概耗时一小时三十分。手术后母亲恢复良好。她说,那是一个黑屋子,他们给她蒙上了黑单子。母亲说,太闷人了,于是,有人给她掀开了一个角,露出了一点点光明。在那光明里,美好的明天到来了。 病房里的病友,有的治好了,康复出院;有的目前无法彻底治愈,回家疗养;有的安上了辅助设施,帮助心脏正常工作……母亲属于后种。我想,这迟到的治疗,还不算太迟,母亲在她七十八岁的高龄里获得了新生活的机会。 04 现在距离手术已经过去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了,起搏器运转正常,母亲感觉良好。这一切得益于那个“小圆片”,更得益于国家的现代医疗技术及创造和实施了这一切的人。  我们是渺小的人,如尘埃,如蝼蚁,在时间的流沙里跋涉。艰难困苦加速了我们的衰老,疾病又不失时机地趁火打劫,一切都让我们痛苦,失望,乃至绝望。可是,我们又是如此热爱这美丽的世界。 这世界有许多优秀的人,不同领域的出类拔萃者,他们保护了我们,用慈悲的口吻安慰我们说:“别怕!有我呢。” 拨开了厚重的乌云,金色的阳光便奔泻而来。 稿件来源: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微信公众号“省医心护航” 作者:患者家属  张华  
更多
18

2021.11.18

【人文资讯】汪业汉教授获评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之星
在省委老干部局日前举办的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团队、正能量活动之星评选中,我院退休干部、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汪业汉获评正能量活动之星,这次评选在全省范围内各行业中共评选出100名正能量活动之星。 汪业汉是一位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是一名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工作近60年的知名专家,曾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终身成就奖。退休后,汪业汉做到退休不褪色,继续为神经外科和医院的发展续写新的篇章。他发挥专业特长,主动参与日常科室工作,积极在临床一线为病患诊疗,诊治了很多复杂疑难疾病;他关心年轻医生成长,指导青年医生查房与手术操作,多次为医院新入职员工开展主题讲座,引导他们走好入职第一步。他还多次为党员讲党课,立体展现一名老党员的涓涓爱党爱国之心。 工作之余,他编撰了学术著作《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学》,修订并再版《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学》,助力神经外科学迈上新台阶。(老干部处 张强   文/图  夏锦萍/审核) 责编:朱伟华
更多
03

2021.03.03

【杏林漫步】不忘初心 做新时代的白衣天使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可以说我是生在红旗下,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从小我便有个白衣天使的梦想,梦想着有一天我能穿上洁白的护士服,戴上漂亮的燕尾帽。十年前我有幸迈入了省立医院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护理工作者。这十年,我和同事们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汗水和心血缔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我们医院有这么一只优秀的护理队伍,她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敬业的工作作风,不辞劳苦精心护理着每一个患者。护士长和同事们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让我由一个名初出茅庐的新手快速地成长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合格护士。在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神圣,怀揣着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追求,我努力再努力,虽然有辛苦、汗水,我却无怨无悔,我为身处在这么一个温暖有爱心的团队而自豪。 作为一位医务者,我深感职业的神圣和肩上的使命。想起前些天的早晨,我和同事们如往常一样在病房为患者做健康宣教,只见同事在大声呼叫:“快推抢救车,八床昏倒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我和同事们一起参加到抢救过程中,争分夺秒地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准备各种抢救物品,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最后还是回天无力。在这一刻,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惋惜,对没有从死神手中夺回他的生命而感到无力。病人家属却对我们表示了理解,还对我们表示了感谢,感谢我们的付出,感谢我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白衣天使精神。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每天都会发生我的身边,有成功挽救生命时的欢呼雀跃,也有面对生命消逝时的无力。 闲暇时,我也会想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呢?我的初心是什么呢?我想起了我48岁的舅妈,两年前查出了乳腺癌,当时对于她不亚于晴天霹雳。可后来她调整了心态坚强了起来,配合医生进行了治疗。虽然每次化疗过程都痛苦不堪,她 失去了美丽的容颜,但她还是在与病魔顽强地斗争,积极地面对生活。她让我明白了,人这一生,只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大的幸福。而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下鲜活的生命,我想起了伟大的南丁格尔的女士的话:“只要我此身存在,我一定为你们的生命而奋斗,并用我的一生实践这一诺言”。为生命而奋斗,这是我们的初心。    我想起了2020年春节的前夕,一场全民抗击新冠肺炎战役拉开了序幕。阴霾悄然扩散,而在黑暗中点点亮光正逆流而上,我们的护士长和田甜参加了这次抗击疫情,为了工作方便,她们含泪剪掉了美丽的长发。当碎发撒落一地,她们的眼睛瞬间盈满泪滴,她们全心全意扑在这次疫情战役的斗争中。最终她们胜利了,当她们脱下防护服,竖起大拇指,微笑的面对镜头,那是我见过最美的微笑。 每当阖家团圆,无数医务工作者依然坚守岗位。不是她们不懂得享受天伦之乐。她们只是为了病人的健康放弃了自己小家的团聚。我们是护士,也是孩子的妈妈,是丈夫的妻子,也是父母的女儿。可以因为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我们却无法做到一个合格的妈妈、称职的妻子、孝顺的女儿。 我赞美护士有着无私的爱,当无数人进入甜美梦乡时,我们身着白衣穿梭于病房中。我赞美护士能够在琐碎而又复杂,艰辛而又辛苦的工作中正视平凡,我赞美护士能用柔软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母亲、妻子的重担,面对生命垂危,需要救助的患者,她们不顾一切的挺身而出,她们如春天的雨露,滋润患者久旱的心田。而夏天清爽的微风,能带走患者心灵的烦躁:如秋夜的明月,能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冬天的阳光,能温暖患者的心。 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当初戴上庄严的护士帽时曾许下的诺言,犹在耳边回想,它伴随我走过了十年,还将陪我走过下个十年……平凡的工作、平凡的语言、平凡的举动,这就是护理工作的诠释,但恰恰是这些平凡的事情成就了生命的辉煌。我不是诗人,写不出优美的诗篇来歌颂我热爱的神圣职业—护士!但是我要用行动来谱写一首美丽的诗篇。让我们用爱心、细心、耐心去呵护每一位患者,让她们早日康复,再次祝所有护士姐妹们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介入综合病房 刘辉)                                                                                             责编:朱伟华                                 
更多
09

2021.02.09

【杏林漫步】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我与南区共成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犹记得2015年7月,我背着行囊,迎着朝阳来到省立医院南区,带着父母的期盼,自己的希望,年轻的心满是坚定的信念。南丁格尔曾说“能够成为护士是因为上帝的召唤,因为人是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工作。”  初见南区,虽只有一座主体大楼,但整洁明亮的就医环境,碧绿的树荫,五彩斑斓的花儿,以及热情的南区人无不向我展示出了它的蓬勃与生机。新员工培训大会上,许戈良院长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集团的蓝图,希望的种子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播下。 扎根南区,你会被他的魅力所吸引,秉承“仁术济世,求实创新”的院训,南区人有着待病人如亲人,待同事如家人的浓厚人文关怀特质,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个新南区人。记得在新生儿科时,那个迟迟没有被父母接回家的宝宝,护士阿姨、医生叔叔都变成了临时的“爸爸”“妈妈”,凑钱买奶粉、尿布、衣物、玩具,日日夜夜精心照顾,用他们的爱心给小宝宝一个温暖的家;记得在呼吸科时,有个无陪的老人突发病情变化,大小便失禁,抢救完成后,我的老师自然的为病人清理排泄物,擦洗完成后为老人换上干净衣物,老人清醒后很激动,老师却只是笑着说“我家也有老人,您就当我是您的孙女一样,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的老师用他的责任心为患者保持尊严;在心内科,有天晚上我值班,我的同事要去给不舒服的病人做心电图,我发现他并没有推治疗车,而是将心电图机抱在怀里,原来他是害怕治疗车的声响打扰到其他熟睡的病人,我科常收治心衰的病人,因长期受慢性病折磨,病人大多很抑郁,我的老师总是会在工作之余花大量的时间认真倾听病人的痛苦,然后给予安慰,鼓励,像朋友一样去理解他们,他们都在用关心为患者减轻痛苦。“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的前辈老师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在用行动影响着每一个新南区人。原来,南区最大的魔力是他经年累月沉淀的传统,从我踏进南区的第一步便在我的生命中落地生根。南区十年,南区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从“大专科、小综合”医院转型升级为“强专科、大综合”医院,辐射影响力持续提升。我的六年,我也从懵懂稚嫩的轮转生变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带教老师。南区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学习发展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院内、省内、全国的培训学习及大赛,让每一个奋力拼搏的人进入南区时心中播种的种子都能生根发芽。我们与南区共成长! 过去十年,是南区人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南区人挥洒汗水拼搏出来的。面对新的征程,我们将继续风雨同舟,携手并进,奋力谱写新篇章!   (南区心内二病区 姚琳 文/图 周晓娟/审核) 责编:朱伟华
更多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微信扫码
互联网医院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路1号

邮编 : 230036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环湖东路107号

邮编 : 2300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北路与龙湖路交叉路口西北角

邮编 : 2311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繁华大道118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宁大道1700号

邮编 :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