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进入互联网医院

  • 抖音号

  • 微信视频号

  • 哔哩哔哩

FEATURES

南区特色

首页 > 南区特色 > 特色技术
23

2025.01.23

中国科大附一院采用超显微外科技术探索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日前,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郑有卯教授指导下,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手足外科团队联合神经内科认知障碍团队为一位饱受阿尔茨海默病困扰的患者实施超级显微外科技术下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术后,患者整体状况良好,认知功能和情绪较术前改善明显,近日顺利出院。这是安徽首次通过超显微外科手术探索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饱受该病困扰的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了治疗新选择。 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多方寻医问药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被称为“困在时间里的人”。67岁的张阿姨退休前是一名数学老师。5年前,家人发现她记忆力明显下降,炒菜经常多次放盐,刚做过的事转身就忘了。没过多久,张阿姨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了,有几次都是让热心人给送回家。此后,张阿姨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家人带着她辗转多家医院,服用多种药物,也尝试过很多偏方,但疗效甚微。近两年,张阿姨一直在中国科大附一院记忆障碍门诊定期复诊、规律用药,但家人反馈张阿姨的病情仍在进展,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出现认知障碍,空间和时间定位能力也在不断恶化,一转身就走丢,24小时需要有人陪伴,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生活困扰,也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照护压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阿姨的女儿了解到国内有医院开展淋巴引流手术探索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抱着一丝希望,家人带着张阿姨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咨询。经了解,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手足外科团队正与神经内科施炯教授带领的认知障碍团队合作拟开展相关新技术。该技术前期已经通过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评审。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上率先报道通过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通过在颈部的淋巴管(结)和静脉之间建立吻合,引流出致病的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等物质,减轻脑组织内的淋巴水肿,缓解神经细胞调亡。骨科手足外科主任鹿亮介绍,该方法基于超显微操作,手术微创,安全可靠,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并报道。2023年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手足外科在安徽省率先开展超显微外科技术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四肢淋巴水肿,已让全国各地多位患者受益,团队的超显微外科技术日趋成熟。 淀粉样蛋白PET 头颅MRI:双侧海马冠状位 术前头颅PET-CT提示患者颅内广泛皮层淀粉样蛋白沉积,头颅MRI提示双侧海马及颞叶萎缩 多学科密切合作,医生穿针引线接“通路” 考虑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和家人的强烈诉求,医院南区医务科牵头组织骨科手足外科、神经内科认知障碍团队、影像科、麻醉科以及康复医学科等围绕手术风险获益比开展多学科讨论,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围手术期风险,制订详细手术方案和术后管理事项。讨论会后,神经病学专家施炯教授组织术前查房,再次对张阿姨进行详细查体及术前认知评估。 超级显微外科是指在小于0.8毫米的血管上进行的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在放大4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骨科手足外科主治医师陈伟健耐心寻找出颅后阻塞的颈深淋巴管,用细如发丝的针和缝线,将它们与附近合适的静脉吻合,让瘀滞的淋巴液进入静脉回流,从而达到疏通颅内淋巴回流障碍的作用。 “寻找到阻塞的颈深淋巴管(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理论上吻合的淋巴管数量越多,术后恢复效果越理想。”陈伟健介绍,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颈深部淋巴管直径非常纤细,通常仅有0.2至0.5毫米,并且隐藏在颈部动静脉血管神经周围,再加上淋巴管管壁薄如蝉翼,稍一用力极易损伤带来不可逆的伤害,这要求手术医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淋巴解剖知识和精湛的超级显微外科技术。 在医院南区麻醉科、手术室的协作下,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团队为患者双侧颈部成功搭建了16条淋巴管-静脉通道。麻醉复苏回到病房后,张阿姨没有出现谵妄等情况,第二天下床活动。通过查房以及家属反馈,张阿姨的情绪和反应速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还可以进行简单问答,家人感觉十分惊喜。为了确认手术长期疗效,团队为张阿姨制定了详细的随访计划。 需严格把握适应人群指征 施炯教授介绍,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老年痴呆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随着疾病进展,这类患者生活质量差,家属照护压力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对脑部淋巴系统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深入研究,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探索性手术治疗方法在国内逐渐兴起,并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效果。施炯教授指出,尽管该技术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其广泛应用仍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要严格把握适应人群的指征,进行充分的术前风险评估,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结合术后的认知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达到最优疗效。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无法治愈,但相关研究表明,越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相对会更好。因此,一旦家中老人出现记忆力下降等预警表现,应及时前往专业的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就诊。”施炯教授提醒。 注:如需咨询治疗相关事宜,可至中国科大附一院记忆门诊、骨科手足外科门诊进行诊疗评估。 记忆障碍门诊:南区门诊四楼 周二、周四下午,周三、周五全天  骨科手足外科门诊:周三下午南区骨科 手足-淋巴水肿专病陈伟健医生 (骨科手足外科 陈伟健 神经内科 吕心怡 文/图  施炯 张洪波 鹿亮/审核)
更多
01

2024.12.01

我院在省内率先开展肾上腺动脉化学消融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近日,心血管内科主任马礼坤教授、副主任医师孔祥勇带领的高血压介入团队成功开展经皮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化学消融术(SAAE)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在高血压介入诊疗领域再次取得新突破,为安徽地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65岁的赵大爷血压升高伴低血钾数十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压波动大。经马礼坤教授、孔祥勇副主任团队仔细甄别,术前完善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检测,ARR明显升高,肾上腺CT提示双侧肾上腺小腺瘤,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行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AVS)提示,双侧原醛、一侧肾上腺优势分泌。 经过团队讨论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心血管内科高血压介入团队决定为赵大爷实施经皮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化学消融术。手术微创,局部麻醉,赵大爷术中全程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赵大爷血压由术前的180/106mmHg迅速降至150/85mmHg,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肾素受抑制情况改善,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马礼坤教授介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45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5%-10%。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PA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更早且更加严重。目前PA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前者需使用螺内酯、依普利酮等(为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往往副作用较大;后者为传统的外科切除或经腹腔镜切除肾上腺,有一定的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经皮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化学消融术(SAAE)是一种使得部分肾上腺病变组织坏死达到降低醛固酮水平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效果显著,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部分患者可达到根治高血压的效果,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马礼坤教授提醒,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建议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 (1)持续性高血压(>150/100mmHg)者;使用3种常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无法控制血压(>140/90mmHg)的患者;使用≥4种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及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 (2)高血压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的患者; (3)高血压合并肾上腺意外瘤的患者; (4)早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40岁)脑血管意外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 (5)原醛症患者中存在高血压的一级亲属; (6)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者。 (心血管内科 孔祥勇 文/图 马礼坤/审核) 责编:方咏
更多
01

2024.11.01

新突破!我院安徽首次成功完成在体劈离式肝移植
国庆假期举国欢庆,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依旧“移”路坚守,不舍昼夜,没有停下治病救人的脚步。10月7日,在多学科密切配合下,医院党委书记、普外科专家刘连新教授,肝移植科主任张树庚教授带领肝移植团队历经劈肝、修肝、下肝、换肝等多种手术,历时12小时成功完成在体劈离式肝移植手术,一肝两用,为两名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新生,让一位捐献者的大爱最大限度发挥功效。目前,两位患者恢复良好,近期即将出院。据文献检索,这也是安徽首次成功开展在体肝脏劈离的肝移植。 绝处逢生  肝移植是唯一出路 捐献者是一位脑死亡的患者,在多天的连续救治后生命难以挽回,家人大爱义举表示愿意捐献器官。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匹配,捐献者的肝脏被分配给两名终末期肝病病人。 关女士患有乙肝肝硬化已经十余年,严重的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今年以来病情明显加重,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及家人四处奔波就诊于各大医院,保守治疗和内镜治疗后效果都不理想,身体每况愈下,肝脏移植是唯一出路。 黄先生有20多年的乙肝病史,肝硬化5年多。两年前体检发现肝脏右后叶肿瘤,由于肝硬化严重,已经无法接受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两年来,黄先生多次接受体外放疗延缓肿瘤生长。但肝脏肿瘤和不断加重的肝硬化给黄先生的身心带来沉重负担。就诊中国科大附一院后,经专家评估,黄先生存在肝脏移植指征。 一肝两用 让大爱最大限度延续 器官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器官短缺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普遍困境。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登记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数已超过14万人,但每年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不到2万例,大量患者因为等不到匹配的器官遗憾离世。外科医生和医学研究者们也在不断改进手术方式、提升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延续好捐献者的大爱。 面对这份珍贵的捐献,在刘连新教授、张树庚教授带领下,中国科大附一院肝移植团队结合临床指标集体讨论、综合研判、细致评估。 肝移植手术中,供肝需要占受体体重的1%才能满足受体的生理需要。经过影像学三维重建测算,捐献者的肝脏大小符合劈离式肝移植的标准。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团队决定采用劈离式肝移植技术,将捐献者的肝脏一分为二,挽救两位终末期肝病患者。 “劈离式肝移植是常规肝脏移植的延伸,也是肝脏移植的发展方向”。刘连新教授表示,肝脏一分为二的过程中需要术者对解剖结构非常熟悉,同时通过准确定位、对肝内管道进行精准劈离,保证两部分肝脏都能保留重要的血管和胆管、具有良好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这样才能保障两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移植效果。 体内劈离,缩短供肝缺血时间 为了最大程度缩短供肝缺血时间,维持供肝质量,团队借鉴了活体肝移植的体内劈离肝技术,但这对术者的要求也更高。 结合术前3D技术建模与术中多次胆道造影,刘连新教授主刀完成体内的肝脏劈离手术,成功攻克了肝脏在体劈离的技术难点,做到了出血少、精细止血、管道精准分离,同时显著缩短了供肝缺血时间。 虽然手术程序复杂、技巧要求高、风险难度大,但在OPO、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超声医学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协作下,历经12个小时,数十位医务人员接力奋斗,手术当天顺利完成。 张树庚教授表示,“多学科密切配合,供体取肝手术和受体肝移植手术紧密衔接,受者无肝期短、出血少,这些都是此次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目前,一分为二的肝脏已经在两位患者体内正常工作,两人都在康复之中,近日即将出院。 刘连新教授表示,器官移植是体现一家医疗机构、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医疗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医务人员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看家本领。移植团队必须致力于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团队精诚合作,接力奋斗,才能不辜负每一位捐献者的大爱与受捐者的信任。 (肝移植科 齐灿/文 齐灿 党委宣传与统战部 桂思奇/图 张树庚 姚自勤/审核) 责编:方雯  
更多
27

2024.09.27

半年住了5次院 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又感受到了心脏的跳动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为一位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饱受扩张型心肌病折磨长达8年之久的何女士,终于又感受到了心脏强有力的跳动。 扩张型心肌病一年住院5次 52岁的何女士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已经8年了。“刚开始就是时不时感到有点气短,并没有当回事。”何女士说。“两年前开始夜里睡觉经常感到呼吸困难,要坐起来才稍微好些,去年更加严重,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犯。” 8年间,何女士反复求医,始终无法的到痊愈。医生告诉何女士,如今病情已经发展至终末期,药物治疗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想要治愈只能通过心脏移植手术。为了匹配到合适的心源,何女士只能反复住院治疗。住院一段时间感觉好些了,就出院回家休养,感到不舒服了再继续住院。整个2024年上半年,何女士反反复复一共住了5次院,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医院度过。 多学科协作成功“换心” 今年6月,何女士住进了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此时她的病情还在不断加重,身体每况愈下,体重也从之前的120多斤降到了不到100斤,而且由于长期服药产生了耐药性,药物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在院期间多次发作严重心衰,心率跳至200次/分以上,几乎是正常人的三倍,血压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猝死。心脏大血管外科针对何女士的病情展开多次讨论,提前制定了手术计划,为心脏移植手术做好准备。 7月30日,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一位捐献者的心脏与何女士配型成功。经过紧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在医院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下,31日下午2点,何女士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由葛建军教授主刀,经过近7小时的奋战,心脏移植团队成功为何女士“换心”。 “感受到了心脏有力的跳动” 术后,何女士被转入移植病房。心脏移植术后主要抑制受体排异反应的发生,在应用抗排异药物的同时会引起人体自身免疫力抑制、感染风险增大,因此抗感染尤为重要。在移植团队的精心照护下,经过了一个月的治疗护理,何女士恢复良好,目前已经顺利康复出院。 “终于又感受到了心脏有力的跳动。”何女士轻轻把手放在左前胸激动的说。 “护心”团队为心脏“续航” 心脏是人体中最忙碌的器官,它像一台泵机昼夜不歇提供压力,持续、有力地将血液运行至身体的各个部分,心脏的跳动就是生命的脉动。心脏大血管外科葛建军教授介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往往是心力衰竭,也就是心脏肌肉本身收缩功能出现了无法逆转的改变,此时多数的医疗手段都已回天乏术,心脏移植是救治终末期心脏病人的唯一办法。一般针对重度且不可逆转心脏病,最常见的是扩张性心肌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 作为安徽省内第一家具有心脏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目前已建立起成人心脏外科、大血管外科、先心病外科、体外循环等亚专科,2023年各类手术共计超3000台,并于2017年6月成功开展安徽省首例器官捐献心脏移植,目前共计完成心脏移植31例。(心脏大血管外科 张海洋/文 薛艳/图 葛建军 张洪波/审核) 责编:吴家炜
更多
29

2024.08.29

安徽首例!我院率先开展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右心和肺血管病团队在科室主任马礼坤教授带领下,率先在省内完成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消融术(PADN)。此次手术是PADN上市后全国首批手术,填补了安徽省空白,为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带来了新选择。 小张和小李是首批手术的受益者,二人均为年轻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女性患者。日常生活中,她们只要稍微活动便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饱受疾病困扰。尽管目前应用最优的三联药物靶向治疗,但病情仍然不乐观。 在全面掌握和评估患者病情后,心血管内科右心和肺血管病团队决定为二人实施最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消融术(PADN)。8月25日,在PADN技术原创团队专家谢渡江教授指导下,中国科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冯克福、储莉作为主要术者,为二人成功实施手术。 术中,将特制的肺动脉射频消融导管送至指定位置,随后对肺动脉交感神经消融靶点进行“点对点”精准消融,失去交感神经支配的肺动脉张力降低。术后即刻,两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平均肺动脉压力分别下降12%和15%,肺血管阻力下降达16%,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既往文献报道,术后6月至1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可持续改善,肺血管阻力降低30%。 目前,小张、小李都已经顺利出院。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恶性进展性肺血管疾病,被称为“心血管的恶性肿瘤”,表现为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PVR)持续升高。患者早期会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胸闷及乏力等症状,最终可进展为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靶向药物治疗,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依从性及耐受性等因素,药物治疗效果常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对肺动脉高压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在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愈发突出。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ercutaneous Pulmonary Artery Denervation,PADN)作为一种创新治疗手段,通过射频能量破坏肺动脉内膜的交感神经,抑制其过度激活,可以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并改善肺动脉的病理性重构以及右心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PADN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拓展了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手段。 马礼坤教授介绍,PADN是我国原创的肺动脉高压微创介入治疗技术,2022年首次被载入ESC/ERS肺动脉高压诊疗指南,为肺动脉高压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广大肺动脉高压患者带来新希望。未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将持续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勇攀技术高峰,用新质生产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心血管内科 冯克福 储莉 文/图 马礼坤/审核) 责编:方咏
更多
22

2024.05.22

看了这条微信,她跨越千里来“瘦腿”
23岁的甘肃姑娘小张4岁起就备受下肢水肿困扰,肿胀、变形的右小腿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了行走和日常生活。日前,小张在微信上看到了我院官微发布的文章《淋巴管堵车“肿”么办?安徽首例“超显微”技术接“通路”》,于是,不远千里奔赴我院就诊。医院骨科手足外科团队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成功为小张开展了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让困扰女孩近20年的右腿顺利消肿,目前小张已顺利出院。   ▲肿胀的右小腿困扰了小张近20年 发病:一场持续发烧后,她的右腿逐渐肿胀,穿裙子已成为奢望 甘肃姑娘小张4岁时曾连续发烧了2个礼拜,退烧后,家人发现她的右侧小腿逐渐肿胀,甚至蔓延到脚背。一开始家人没太在意,但随着小张逐渐长大,小腿的肿胀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重,让处在青春期的她愈发的自卑和失落,甚至常常为能买到一条合适的裤子而发愁,到了夏天连穿裙子都成了奢望。 家人担心持续的肿胀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带她多次前往各地医院就诊,治疗效果都不理想,自此,肿胀的右腿成为困扰小张和家人的一块心病。 寻医:看了这篇微信,她千里奔赴,只为“瘦”腿 在寻求治疗方法的过程中,小张看到了我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篇文章《淋巴管堵车“肿”么办?安徽首例“超显微”技术接“通路”》,了解到医院骨科手足外科团队能够通过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淋巴水肿,让小张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 说走就走,哥哥开车带着爸爸和小张踏上了求医之路。历经一天半时间,他们从甘肃省平凉跨越一千多公里,来到了我院手足外科负责人鹿亮的门诊。经过一系列检查评估,结合小张入院前的双下肢放射性淋巴核素造影显像结果和病史,学科讨论认为小张为原发性右下肢淋巴水肿。 鹿亮告诉小张,淋巴系统像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也是一个网状的液体系统,当淋巴液回流到静脉的通路受到损伤或者阻塞时,淋巴液就会堆积在组织间隙,无法正常运输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肿胀。 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是目前治疗淋巴水肿的一项前沿有效技术。简单来说,就在放大4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用针线把还有功能的淋巴管和附近的小静脉接起来,为阻滞的淋巴液修建多条“人工水渠”,让淋巴液可以顺利回流到静脉,从而消除水肿。 经由患者及家属同意和充分术前评估,团队最终决定为小张进行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治疗:散乱“线卷”中找“线头”,超显微技术接“通路 “超级显微外科是指在小于0.8毫米的血管径上进行的显微外科手术。采用这项手术方式治疗淋巴水肿,消肿效果明显、切口小、恢复快,但是对手术者技术要求高。”鹿亮介绍。 术前,骨科手足外科团队借助淋巴成像仪进行造影,完成淋巴管走向的初步标识和切口设计。  术中,由主治医师陈伟健主刀,在能放大4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寻找到有功能的浅集合淋巴管,用比发丝还要细的针和缝线,将它与附近合适的皮下显微静脉吻合,让瘀滞的淋巴液得以进入静脉回流。 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战,医生为小张成功搭建了6条淋巴管-静脉通道。“淋巴管跟静脉吻合好后,肿胀发硬的皮肤很快就软下来,皮肤出现褶皱,水肿减退。”陈伟健说。 鹿亮介绍,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是个远超‘绣花’的精细活。由于淋巴水肿患者淋巴管的直径通常只有0.1-0.5毫米,隐藏在长期水肿硬化的组织中,寻找它们不亚于在一堆散乱的线卷中找线头;再加上淋巴管管壁薄如蝉翼,稍有不慎就容易损伤,这就需要手术医生具有扎实的淋巴解剖知识和精湛的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同时由于这种超精细手术时间长,对医生的体力和耐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3天后,小张原先肿胀的右小腿平均周径比术前缩小了5厘米,消肿最显著的区域达到了9厘米,小张和家人们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我也能穿上漂亮的裙子了,谢谢你们!”出院时,小张对医护团队表示衷心感谢。 ▲术前(左)小张右小腿肿胀明显;术后3天(中)顺利消肿;出院一周(右)“瘦腿”成功! 提醒:这类患者是淋巴水肿高危人群,尽早正规治疗是关键 鹿亮介绍,淋巴水肿是淋巴系统因功能或结构异常造成的淋巴循坏障碍引发的组织水肿,炎症,纤维化和脂肪沉积等系列病变的一种疾病。原发性淋巴水肿通常由淋巴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发病率相对较低,通常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常累及单侧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更为常见,多是接受淋巴结清扫手术、放疗或化疗的癌症患者,这些患者是淋巴水肿的高危人群。其中以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和妇科肿瘤相关的下肢淋巴水肿最为常见。 “有些患者术后不久就出现淋巴水肿症状,有些患者在术后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发生淋巴水肿。”鹿亮说,因为患肢的严重肿胀带来的笨重、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鹿亮提醒,如果肢体出现紧绷感,长时间肿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筛查,由医生判断是否为淋巴水肿。淋巴水肿早期以肿胀为主,晚期常会因为炎症的急性发作而出现高烧、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一旦被确诊,要尽早治疗,避免淋巴管因长期承受高压而功能衰退,或因反复炎症造成淋巴管萎缩、甚至闭塞,影响手术效果甚至甚至失去手术机会。 (骨科手足外科 陈伟健 文/图 鹿亮/审核) 责编:方雯
更多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微信扫码
互联网医院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路1号

邮编 : 230036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环湖东路107号

邮编 : 2300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北路与龙湖路交叉路口西北角

邮编 : 2311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繁华大道118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宁大道1700号

邮编 :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