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进入互联网医院

  • 抖音号

  • 微信视频号

  • 哔哩哔哩

FEATURES

南区特色

首页 > 南区特色 > 特色技术
17

2023.04.17

59岁大姐视力下降,原来是眼睛得了这种罕见病!
“我从来没想过这辈子除了乳腺癌,还会得这么少见的病。”59岁的李大姐是一名乳腺癌术后患者,这一次,她又陷入了与肿瘤的缠斗。 命途多舛 她接连遭受打击 一年前,李大姐发现自己的双眼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但勉强能正常生活。考虑到之前乳腺癌的治疗已经花费了很多钱,李大姐就一直忍着没就医。但是今年开年以来,双眼视力下降得越来越厉害,尤其左眼几乎看不见了,连给小孙子泡奶粉都成了难事儿,这让刚摆脱乳腺癌折磨的李大姐备受打击。 无奈之下,李大姐于2月份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双眼玻璃体混浊,原因待查”,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入院后,眼科眼底病亚专科主任董凯为李大姐仔细查体,结合她的症状表现和既往病史,董凯考虑她为“双眼葡萄膜炎:伪装综合征可能”。 “所谓伪装综合征,就是症状表现类似于葡萄膜炎,但是是肿瘤及非肿瘤因素引起的非炎症性疾病。”董凯指出,诊疗的关键是及时找到病因。 双管齐下 揪出疾病元凶 借助科室2020年申请的院级医疗领先技术“葡萄膜炎患者玻璃体液中细胞学及细胞因子综合检测平台”,董凯为李大姐抽取眼内液标本进行细胞因子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李大姐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0明显升高,且IL-10(白介素10)和IL-6(白介素6)的比值超过1。“这一结果让我们高度怀疑李大姐的‘双眼葡萄膜炎’是原发性眼内淋巴瘤导致的。” 方向已经清晰,但是难题来了。病理检查是诊断眼内淋巴瘤的“金标准”,“但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的病理阳性率很低,原因是玻璃体液的量相对其他胸水、腹水等体液来说实在太少。”考虑到这一情况,董凯随即联系病理科医师涂义姚,商量玻璃体液标本取样、处理等细节,并决定除病理检查外同时为李大姐进行基因重排的检测,双管齐下,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2月15日,董凯为李大姐进行了“左眼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抽取了部分玻璃体液分别进行病理细胞学检查和基因重排检测。手术很成功,术后李大姐的视力从0.06提高至0.3,术中可以明显看到玻璃体腔内成珍珠状的肿瘤细胞团。同时病理科经过全科讨论,给出了“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基因重排检测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诊断,全身检查也排除了眼外病灶。至此,“原发性眼内淋巴瘤”这一诊断得到明确。 玻璃体腔内成珍珠状的肿瘤细胞团 李大姐非常坚强,很快接受了第二次患上肿瘤的事实,并积极配合治疗。针对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的治疗,眼科在对李大姐进行眼内局部的甲氨蝶呤注射化疗外,同步请西区血液科进行全身的预防性化疗。经过半个月的治疗,眼底检查显示,李大姐的左眼眼内肿瘤病灶已经消失了。目前,李大姐还在持续化疗中,情况稳定。 提高警惕 这两种病容易被误诊 董凯介绍,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在临床上不常见,所以诊断也很困难。  而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睫状体、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等眼内组织炎症疾病,葡萄膜炎病因复杂,易复发,治疗棘手,致盲风险高,是眼底病诊疗的难点之一。 “因为原发性眼内淋巴瘤初期的症状表现与葡萄膜炎非常相似,所以容易被误诊。如果延误了治疗,不仅会造成眼睛失明,还可能导致淋巴瘤转移。”董凯提醒,如果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症状,被诊断为葡萄膜炎经过反复治疗不见效果的,就要警惕眼内淋巴瘤的可能,应及时去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葡萄膜炎诊治团队介绍 2020年4月,中国科大附一院设立了由眼科眼底病亚专科主任董凯带领的葡萄膜炎团队,5月开诊葡萄膜病专病门诊,并依托“葡萄膜炎患者玻璃体液中细胞学及细胞因子综合检测平台”开始了规范化的葡萄膜疾病专病诊治。在该项目的支撑下,与病理科、血液内科及检验科合作,陆续确诊并成功治疗多例原发眼内淋巴瘤、结核相关葡萄膜炎/梅毒相关葡萄膜炎、眼弓蛔虫病、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等疾病的患者。 截至目前,葡萄膜炎疾病专病门诊诊治量约600人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多,眼底病科于2022年单独设置眼底内科治疗组,用于收治严重葡萄膜炎患者,使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检查和系统规范的治疗。 葡萄膜炎专病门诊 董凯主任医师:周四上午 何勤主治医师:周一上午 汪静主治医师:周五上午 门诊地点:中国科大附一院南区1号楼一楼眼底病科门诊 (何勤 方咏/文 何勤/图 郑昌成 温跃春/审核) 责编:方咏
更多
13

2023.04.13

【科学网】奋战9小时 他们将“断掌归位”
近日,家住安徽太和的李大哥(化名)不慎被高速旋转的拖拉机皮带绞断左脚掌,左小腿严重挤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手足外科副主任医师鹿亮团队历经9个小时奋战,成功将“断掌归位”。目前,李大哥重新接回的脚掌,血供良好,再植肢体成活。 李大哥的左脚脚掌完全断离 中国科大附一院供图 鹿亮介绍,“断肢(指)再植术是指在有效麻醉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离断肢(指)体进行清创、重建骨骼、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和皮肤的连续性,重新恢复其血液循环和功能的手术。” 对于带有大量肌肉组织毁损的的肢体进行再植,手术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时间长,术后需度过休克、急性肾衰、血管危象、感染等时期。因此,能否开展此类较高难度的手术是衡量一家医院急诊处理和显微外科水平的重要标准。 据悉,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手足外科已成功完成上百例各类断(指)再植、游离皮瓣移植等显微修复重建手术,为广大患者保住了肢体,改善了生活。 鹿亮提醒,如果不幸遇到意外发生肢体离断,家人或者工友不要过于惊慌害怕,应该第一时间这样做:第一步包扎止血,保证伤者生命安全。他建议,就近去医院包扎并止血,通常是在离断肢体近端加压包扎止血。 第二步低温保存。鹿亮建议,使用8至10层无菌纱布将断肢(指)包好,放至无孔塑料袋中,扎紧后放在冰袋或塑料袋中,在袋外放一些冰块,没有冰块时可以放一些雪糕或冰糕。需要注意的是,离断的肢体千万不能使用盐水或酒精浸泡,否则会使细胞组织变性,手术成活率降低。 时间就是生命。“断肢再植的手术黄金时限一般为6到8小时,超过8小时再植成活率将大大降低。” 鹿亮说,第三步要及时手术,最好在6至8小时内转运至有断肢(指)再植能力的医院手术。 作者:王敏 通讯员 陈伟健 方雯 网址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71.shtm 责编:方雯  
更多
31

2023.01.31

【人民网】20岁大学生捐肝救父:“梦想可以再有,爸爸只有一个”
今年春节期间,20岁的大学生小李(化名)做出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捐献自己三分之一的肝脏挽救自己的父亲。 “我的生命都是爸爸给的,我还年轻,梦想可以再有,爸爸只有一个”,对于给父亲捐献肝脏的决定,小李异常坚定。 “梦想可以再有,爸爸只有一个” 2022年12月,家住安徽涡阳的李大哥突然感到腹部胀痛,浑身没有力气,皮肤、眼睛也变黄了。 就诊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后,李大哥被诊断为慢性肝衰竭急性发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进行了7次人工肝治疗后,李大哥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家人前往山东、上海等多家医院咨询,得到同样的建议:要挽救生命,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肝脏移植。 随后,李大哥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普外科刘连新教授的门诊,立即被收治入院。经过检查,李大哥的肝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如果不及时进行肝移植,随时会因肝衰竭而危及生命。 刘连新教授带队为李大哥和小李进行术前检查。吴家炜 摄   经过综合评估,肝胆外科团队给出两套治疗方案:等待公民逝世后肝脏捐献或者亲属活体肝脏捐献。 为了挽救李大哥的生命,家属主动提出由亲属捐献进行活体肝移植。李大哥的妹妹、爱人、孩子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经过严格筛选、综合考虑供肝质量等诸多因素,李大哥的小儿子成为捐献的最佳人选。 得知这个结果,李大哥沉默了。 小儿子今年刚满20岁,还在上大二。“儿子一直想参军,原打算明年就报名入伍了,给我捐了肝,兵就当不成了”,李大哥心疼儿子,执意拒绝。 儿子小李却反过来安慰父亲:“别担心,我的生命都是您给的。我还年轻,梦想可以再有,爸爸只有一个。” “我还想吃一碗您做的酸面汤” 经过安徽省卫健委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肝胆外科团队决定为李大哥进行亲属间活体肝移植。 “孩子的义举深深感动着我们医护人员,我们只有竭尽全力,保障移植顺利、父子平安”,刘连新介绍,相较于全肝移植,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技术要求更高,“我们既要评估捐献者的身体条件,又要计算切取供体肝脏的容量,既要保留足够的肝脏满足捐献者机体的需要,又要保证受体有足够的肝脏来维持代谢。” 器官移植手术中。 袁兵摄 器官移植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术前,由医院医务处组织,肝胆外科、手术室、麻醉科、ICU、超声医学科、影像科、输血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调沟通,制订移植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和相关应急预案。 1月18日上午,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南区紧邻的两间手术室内,肝胆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李大哥和小李的麻醉、手术有条不紊。 历经5小时,小李三分之一的肝脏被顺利切取、修整。李大哥病变的肝脏也被成功切除。经过近4个小时的血管吻合、胆道重建,小李的部分肝脏被成功移植给李大哥。恢复血流灌注后,移植的肝脏迅速恢复血色。 术后,小李被送入肝胆外科病房接受观察、护理,李大哥被送入ICU进行密切监护和继续治疗。 除夕,父子俩通过视频相互鼓励。 黄歆 摄 “手术醒来后,第一感觉就是好饿,哈哈哈!”小李阳光的笑容给整个病房染上一层暖意。术后6小时,小李可以开始下地活动;术后12小时,他已经可以吃一些流食了。 1月21日农历大年三十,术后第三天,重获新生的李大哥通过手机视频与儿子见了个面,父子俩都很激动。 “爸爸新年好!现在感觉怎么样?我恢复得很好,能吃东西也能下床了。您也要赶紧好起来,我还想吃一碗您做的酸面汤。”小李说,爸爸之前是厨师,小时候每次生病,总会给他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酸面汤。 “我现在好得很,医生说我恢复得不错,咱们一块加油,争取早点回家,我给你煮面汤。” 看着儿子气色不错,李大哥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小李的朋友圈。中国科大附一院供图 1月22日大年初一一早,小李发了兔年的第一条朋友圈:“新年快乐,新的一年,新的一天。” 目前,李大哥恢复顺利,各项指标良好,已经转入普通病房,近期即将出院。小李也恢复良好,等着与爸爸一起出院回家。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jftHX8rtc-fBR7V0EV2g 责编:方雯
更多
17

2022.11.17

【科学网】不用关机,植入脑起搏器患者也能做磁共振了
“不抖了吧?” “不抖了。一点都不抖了。” 11月10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远程程控室内,远在四川的帕金森患者张先生,隔着屏幕传递着自己摆脱抖动的喜悦。 10月10日,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教授团队,成功临床实施全球首例“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术,并于11月10日为患者开机。不仅让患者摆脱了抖动的烦恼,而且可以在开机状态下进行高强磁场磁共振检查,为患者的疾病诊疗带来了很大帮助。 牛朝诗教授(左一)通过远程程控技术为患者完成脑起搏器的开机 黄歆 摄 帕金森病让他吃尽了苦头 来自四川乐山的张先生,2008年开始出现右侧胳膊乏力和运动迟缓的症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一直在进行药物治疗。然而,随着病情加重,药效越来越不明显,且出现了“舞蹈样异动症”的副作用,张先生肢体抖动、僵硬症状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吃饭、喝水,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事儿,我却要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完成,现在连走路都成了一件费劲的事儿。”谈及帕金森病,张先生苦不堪言,“这十几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我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牛朝诗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最初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手腿震颤、肌肉僵硬,而后慢慢发展为无法行动、抑郁、痴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牛朝诗教授(左一)为患者植入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  吴家炜 摄 拯救“抖动”的人生 经当地医院推荐,张先生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就诊,经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和病情评估,张先生符合脑起搏器植入条件。考虑到张先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和诊疗需求,牛朝诗团队决定为其植入最新的“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 10月10日,牛朝诗团队联合术中磁共振手术室、麻醉科,为张先生实施了“MR导向、微电极记录辅助双侧STN可充电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术,团队结合磁共振影像结构定位、微电极记录电生理定位和临时电刺激验证,在张先生大脑精准植入电极,并在胸口植入脉冲发生器。 “老张,现在感觉怎么样?”“感觉轻松多了,身体也能动起来了!”“现在只是临时测试疗效,等一个月后正式开机效果会更好!”术中,牛朝诗时常要跟患者“唠叨”几句,不仅保障了患者获得最好、最舒适的植入体验,也增强了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1月10日,顺利完成手术后的一个月,在脑水肿消退后,牛朝诗团队通过远程程控为张先生完成了脑起搏器的开机和调试。“感谢牛主任及其团队,我现在对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充满了期待和信心”,饱受帕金森疾病折磨14年的张先生迎来了新生。   牛朝诗教授(右一)团队探讨患者病情  黄歆 摄   植入脑起搏器患者实现“核磁无忧” 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又称脑起搏器,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调控异常神经环路,从而缓解疾病症状的一种手术。 “脑起博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该病常发于中老年人群体,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高发的年龄,3.0T磁共振检查在诊断这类疾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牛朝诗表示,以往患者植入脑起搏器后,禁止再接受磁共振检查,这就让帕金森患者陷入了两难。 近年来,通过技术革新,部分脑起搏器实现了关机或设定特定“核磁模式”下兼容磁共振检查,但患者无法在正常开机下接受临床中应用更广、成像质量更高的3.0T磁共振,且关机或设定“核磁模式”易导致患者症状出现波动。 牛朝诗介绍,此次植入的脑起搏器,可以在正常开机状态下进行3.0T磁共振检查,同时还具备互联网远程程控功能,方便了患者术后程控管理,大大提升了植入体验。 据悉,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是中国最早开展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的学科之一,20余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脑起搏器及其植入手术不断发展,适应症种类从最早的帕金森病,扩展到肌张力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脑起搏器从单通道不可充电,到双通道可充电,并使用远程程控功能、变频刺激等新技术,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医疗负担。 网址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1/489519.shtm?bsh_bid=5859425576 责编:方雯
更多
14

2022.10.14

【科技日报】我国原创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获重要突破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获悉,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胡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部战区总医院刘新峰教授牵头发起,针对动脉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明,发病12小时内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能从动脉取栓治疗中获益;动脉取栓治疗相比较最佳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死亡率。北京时间10月13日,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这是动脉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临床医学随机对照研究(RCT)首次获得成功,并获得国际认可。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危害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其中,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形成的后循环梗死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相比,预后往往更差,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更高。但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卒中患者采用动脉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际医学界仍不明确。 据悉,ATTENTION研究共纳入国内13省31市36家医学中心的340位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到动脉取栓+药物治疗组和最佳药物治疗组,最终取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26人和114人纳入分析。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66.5岁,基线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位数为24分,发病到随机的中位时间约为5小时,在动脉取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1%和34%的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 ATTENTION研究结果证明,参照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治疗组的患者90天内到达较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比例显著优于最佳药物治疗组。在所有次要结局中,取栓治疗组也有显著优势,其中取栓治疗组患者90天内独立生活能力的比例显著优于对照组,获益比均可与前循环血管内治疗相较最佳药物治疗的获益相媲美。此外,取栓治疗组还显示出更低的90天内死亡风险。 ATTENTION研究以中国数据,回答了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最佳治疗方式这一世界性脑卒中难题,为未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对我国乃至全球的脑卒中防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网址链接: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210/3638d6fb11ab41ef86390924ef816f12.shtml 责编:方雯
更多
05

2022.09.05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大附一院开展安徽首例超微创技术治疗黄斑下出血
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4日电(通讯员 胡迪  朱伟华  方雯)近日,一名黄斑下大量出血患者在中国科大附一院接受了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阿替普酶视网膜下注射和全氟丙烷填充术。术后一个月,该患者右眼视力由术前的0.06提高至0.4。 “谢谢医生,我终于又能看见东西了”。该患者对主刀医师、眼科眼底病亚专科主任董凯不停地表示感谢。据悉,这是安徽省首例超微创技术治疗黄斑下出血,该技术的使用填补了我省眼科超微创技术的空白。 该患者今年7月初,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眼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遮挡,在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黄斑下大量出血,建议去大医院进一步就诊。于是患者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眼科眼底病亚专科董凯主任门诊就诊,董凯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右眼黄斑下的大量出血是由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简称PCV)所致。 PCV本身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一种亚型,亚洲人常见,可以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当PCV导致黄斑区出血面积较大时,单纯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简称VEGF)药物治疗收效甚微。 考虑到该患者黄斑区出血面积大,病程时间相对较短,董凯与其及家属沟通后,决定为其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阿替普酶视网膜下注射和全氟丙烷填充术”。在眼科学术主任柯根杰教授的指导下,董凯主任带领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 术后一个月,该患者原本近乎失明的右眼视力恢复至0.4,后期再继续进行抗新生血管治疗,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患者视力,控制出血的再发生。 据董凯介绍,阿替普酶视网膜下注射技术是使用41G超精微注射针头完成的。此针头直径仅有90μm(微米),细如发丝,对视网膜造成的损伤几乎不可见,无需激光封闭,但是视网膜下注射技术操作难度极高,进针深度及位置的选择尤为重要,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脉络膜大出血、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 对于PCV或者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或者视网膜大动脉瘤等眼底病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大量出血的患者,病程在两周以内者,可考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阿替普酶视网膜下注射和全氟丙烷填充术。 董凯表示,黄斑出血的病因很多,比如年轻患者可能是病理性近视或者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导致;中老年患者可能是PCV、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或者视网膜大动脉瘤等导致;眼外伤、眼部手术和脉络膜视网膜炎症以及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导致黄斑出血。 黄斑是眼睛感光的重要部位,也是人眼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位置。一旦受损,可导致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中央固定黑影等症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比如年龄在50岁以上或者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或者有家族史、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人群,应当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平时避免受伤及做剧烈的运动和锻炼。 董凯提醒,当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完)   网址链接:http://www.ah.chinanews.com.cn/news/2022/0905/308991.shtml 责编:方雯  
更多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微信扫码
互联网医院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路1号

邮编 : 230036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环湖东路107号

邮编 : 2300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北路与龙湖路交叉路口西北角

邮编 : 2311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繁华大道118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宁大道1700号

邮编 :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