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进入互联网医院

  • 抖音号

  • 微信视频号

  • 哔哩哔哩

FEATURES

南区特色

首页 > 南区特色 > 特色技术
01

2021.09.01

【安徽商报】安徽实施首例 肺动脉支架植入术 为七旬老人“打通”狭窄动脉
本报讯(冯克福 储莉 李军军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因为罹患严重的肺动脉狭窄,78岁的王大爷从5年前开始,稍微活动就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备受折磨。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为王大爷成功实施安徽省首例肺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王大爷的病情得到极大改善,胸闷气喘症状明显好转。 “肺动脉狭窄是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常见原因,如果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肺动脉高压持续发展,会导致患者缺氧和右心衰竭,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礼坤教授介绍,对于肺动脉狭窄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创伤大,肺动脉支架植入的介入治疗成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对成人肺动脉狭窄实施介入支架术的例数很少,省内更无先例,并且王大爷年龄大、病情重、合并症多,手术操作过程复杂。经充分评估和完善术前准备后,该院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为王大爷实施了肺动脉狭窄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历时2小时,最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王大爷症状改善,目前已出院。 责编:方雯 网址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sb/pc/con/202109/01/c855409.html
更多
09

2021.02.09

中国科大附一院成功开展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35岁突发主动脉夹层的马凡综合征患者全女士开展了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替换病变血管将近1米,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全女士已于近期出院,与家人欢度新春佳节。 朝鲜族35岁的全女士,老家在辽宁,近年来一直在合肥从事韩语翻译工作。2020年12月底因胸背部疼痛不适,前往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急诊就诊,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接诊医生认为手术成功率很小,风险极大。多方打听得知,中国科大附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主动脉夹层的救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后,全女士及家人连夜转至中国科大附一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大血管外科亚专科主任周正春接诊后为全女士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全女士体型瘦高、四肢细长、为典型马凡综合征表现;已经极度扩张的胸腹主动脉内膜出现撕裂,病变的血管长度接近1米,随时有破裂的可能,手术风险极高。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葛建军连夜召集MDT团队,经专家组反复讨论之后,12月24日,由葛建军、周正春带领的手术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和体外循环团队的通力协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12小时成功为全女士实施了全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术,替换血管将近1米,摘除了全女士体内的巨大“炸弹”。术后,在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全女士恢复良好,已于近期出院,与家人欢度新春佳节。 据葛建军介绍,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伴有心血管、骨骼、及眼三大系统症状,患者此次因已经扩张的胸腹主动脉并发主动脉夹层,为本来已经凶险的手术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因其手术时间长、手术创面巨大、血管吻合口多,同时还涉及到血液保护、脊髓保护、腹腔脏器保护等,其术后并发症多且死亡率极高,因此被视为心脏大血管领域最为复杂的手术。目前我国能独立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不超过10家,均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中的顶级医院。截至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已成功完成多例全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术,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在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常规开展,意味着今后此类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出省即可接受高质量的治疗,避免了病人转运过程中颠簸造成的血管破裂风险。 人民网2021年02月09日报道 ( 孙海磊 方雯) 网页链接:http://ah.people.com.cn/n2/2021/0209/c358325-34573634.html
更多
30

2020.09.30

颅内肿瘤引发“天下第一痛” 神经外科多技术联合巧除肿瘤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姜晓峰主任团队在国内首次将显微外科技术、微球囊技术、神经内窥镜技术、电生理监测技术联合应用,为一例颅内肿瘤侵犯多部位并引起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成功实施了微创手术,不仅做到了最简术式、最小创伤下两个部位肿瘤全切除,而且治愈了三叉神经痛。 61岁的刘大姐是一位有15年病史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一直在当地医院进行口服药物治疗。自2018年左右,她的左侧面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并且伴有左侧面部麻木感,需大剂量的药物才能缓解疼痛,但大剂量的服用药物后,刘大姐出现了头晕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检查后医生发现,刘大姐颅内小脑部位长有胆脂瘤。肿瘤不仅包绕三叉神经主干,从上到下蔓延生长,跨度很长,而且钻过神经孔,翻越骨嵴,进入到大脑部位三叉神经囊腔内。刘大姐前往南京、上海等多地医院就诊后,均被告知如果需要全切除肿瘤,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术后可能伴有神经损害等后遗症。 肿瘤示意图 多方打听后,刘大姐来到了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找到了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疾病治疗的姜晓峰主任医师。在详细了解病情后,姜晓峰告诉刘大姐,肿瘤是导致她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只有切除所有的肿瘤,才能解除疼痛,并且防止症状再次出现。 姜晓峰介绍,对于此类手术,通常手术方法有两种,一是从耳前手术。虽可切除位于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三叉神经上的肿瘤,解除疼痛,但不能切除小脑最下方的肿瘤。二是从耳后手术。可以切除位于小脑部位的肿瘤,但位于大脑半球三叉神经腔内肿瘤无法切除,疼痛症状依然无法缓解。 能不能利用现有的技术,既能全切除肿瘤,又能松解神经,达到手术术式最简单,创伤最小、神经损害最小的多重目标呢? 反复思考、论证后,姜晓峰主任团队为刘大姐创新性的设计了神经内窥镜辅助、电生理监测下,预先从面部将球囊导管穿刺进入大脑区域的三叉神经囊腔内,接着从耳后手术,将小脑部位肿瘤切除,再从体外推动充成小球一样的球囊,将大脑区域三叉神经囊腔内肿瘤推挤到小脑区域进行切除的手术方案。 手术示意图 经过精心准备和精细的操作,在手术室、麻醉科多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术中肿瘤全切除,三叉神经全程松解,术后刘大姐多年剧烈面部疼痛完全消失,痊愈出院。 姜晓峰介绍,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顽固性面痛,表现为面部发作性剧痛,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针刺样等疼痛,骤发骤停。一般历时数秒至数分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疼痛大部分是颅内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引起,治疗方法有根治性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以及姑息性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手术等;继发性疼痛大多是肿瘤压迫引起,切除压迫三叉神经的肿瘤,松解三叉神经是解除疼痛的唯一方法。 姜晓峰提醒,如果出现一侧面部发作性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疼痛,可及时诊治,尽早解除病痛。(南区院办  李军军、神经外科 李明武/文  神经外科 姜晓峰、李明武/图 姜晓峰/审核) 责编:方雯 
更多
15

2020.06.15

我院成功开展安徽省首例经静脉入路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术
近日,29岁的小孔下班后与朋友聚餐喝酒之后继续熬夜打游戏,夜间突感头痛、意识模糊,紧急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复杂脑血管畸形处出血。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团队为其成功实施了安徽首例“经静脉入路大脑深部复杂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术”,帮助小孔闯过难关。 聚餐喝酒、通宵游戏,29岁小伙突发脑出血 6月初,庐江县29岁的小孔下班后与朋友们聚餐,席间喝了不少酒,之后又继续熬夜打游戏。 没想到,半夜小孔突然感到头痛、意识逐渐模糊,家人赶紧将他送到了医院。经检查,小孔被诊断为复杂脑血管畸形处出血,医生尝试进行介入手术,但因难度较高,未能成功。 经多方了解,小孔转至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进行治疗。 复杂脑血管畸形,手术需另辟蹊径 脑血管病亚专科负责人高歌博士结合小孔的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右侧颞叶深部功能区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左侧肢体偏瘫。小孔颅内畸形血管团如同定时炸弹,随时有大出血的可能。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主要缺陷是脑的部分动脉与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使部分脑动脉与脑静脉直接相通形成脑动静脉瘘性畸形,以反复颅内出血、抽搐、短暂脑缺血发作及进行性瘫痪为主要表现。 脑血管病亚专科主治医师朱浩介绍,脑动静脉畸形发病表现较为突然,多数无预兆。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倍,发病高峰为20至40岁,平均年龄25岁。 由于小孔颅内畸形血管团位于大脑深部,供血动脉迂曲细长,角度刁钻,常规动脉入路难以进入畸形血管团,强行进入极易导致供血动脉撕裂致颅内大出血。经科室充分讨论后决定,另辟蹊径,制定了经静脉入路治疗右侧颞叶深部功能区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方案。 “逆流而上”,顺利拆除“定时炸弹” 术中,高歌团队经静脉入路通过颅内静脉窦将2根微导管精准送入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近端,用封堵球囊临时封堵来自豆纹动脉的供血,降低畸形血管团内部压力,进而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同时为下一步静脉入路注入onxy胶(医用胶)创造安全条件。 “相较于常规经动脉入路,静脉入路路径较长,操作起来更加困难。”高歌介绍,进入畸形血管团后,还需要对动脉供血进行封堵,以保证医用胶的注入。 高歌表示,畸形血管团如同水闸,动脉是入水通道,静脉是出水通道,我们是逆流而上去对水闸进行修补。如果水流不断,修补的胶水会随着水流顺流而下,不能到达指定位置。只能把入水通道关闭后,才能注入胶水让其发挥作用。而在入水通道关闭时,随时会出现破闸的可能,这个就给手术的难度又带来更大的挑战。 术前DSA显示右侧颞叶深部畸形血管团 术后DSA未见畸形血管团显影 在麻醉科、手术室、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密切配合下,手术成功进行。术后造影未见畸形血管团显影。 术后,小孔恢复良好,已于近期出院。高歌表示,出院后,小孔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高歌表示,脑出血是脑动静脉畸形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除自身因素外,如喝酒、熬夜、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均是诱发因素。 如果有癫痫发作,或不明原因头痛等症状,要尽早前往医院检查头部核磁共振平扫加血管造影术,以排除血管畸形的可能。 如果发现脑动静脉畸形,一定要少喝酒,少熬夜,尽量避免诱发出血的因素。对于出血或反复癫痫发作的脑动静脉畸形,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南区院办 李军军 神经外科 朱浩/文  李军军 朱浩/图 高歌/审核 责编:方雯
更多
05

2020.06.05

多处冠状动脉狭窄 8厘米切口在跳动的心脏上搭起救命的“立交桥”
仅用8cm的小切口,在跳动的心脏上一次性搭起多支血管“立交桥”。近日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一老龄患者完成微创小切口不停跳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该项手术相对传统手术而言 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适应人群广、切口小、恢复快、外观美,更易让患者接受,同时可以解决大部分冠状动脉病变问题。 2003年、2013年,因胸闷胸痛,长丰县71岁的阮大爷曾在心脏堵塞的冠状动脉处植入数枚支架。2019年11月以来,阮大爷又多次出现活动后胸闷症状,持续数十分钟。在疫情稍微缓解之后,他前往我院南区就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阮大爷心脏内血管再度出现严重狭窄。 再狭窄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远期不可避免出现的情况,经心脏大血管外科和心血管内科专家联合讨论后认为,阮大爷的身体条件已经不适宜继续植入支架,需要尽快进行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完善术前检查发现,阮大爷除了多支冠状动脉多处狭窄外,还有脑梗死、高血压、肺功能不全等多种合并症,且年龄较大,这种情况下,通过常规开胸的方式进行搭桥手术,手术风险较高。经综合评估后,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葛建军教授团队决定对阮大爷进行微创小切口心脏不停跳的“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相较于常规20至30厘米的手术切口,微创小切口心脏不停跳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切口一般仅有8厘米。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微创搭桥手术可以避免锯开胸骨,使得胸骨哆开(胸骨因愈合不好导致裂开)、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机率大大降低,而且术后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微、切口美观,患者接受度高。 4月10日上午,葛建军教授主刀,在手术室、麻醉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对阮大爷进行全麻下“左经胸微创小切口不停跳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中,葛建军教授团队通过在患者左侧前外侧第四肋间切开长约8cm的微创切口,借助微创器械,获取左侧乳内动脉,并常规获取腿部大隐静脉,在极其狭小的空间内,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先将患者左乳内动脉,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针线吻合至前降支;再将大隐静脉的远心端吻合至升主动脉,后分别吻合至第一对角支动脉血管、左回旋支动脉及后降支,从而“完全”再血管化所有的狭窄血管,为患者心脏血液供应搭建起“新桥梁”。 手术耗时4小时,术中未输血,术后第7天阮大爷即顺利出院。截至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已成功完成微创小切口不停跳“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0余例。 葛建军教授介绍: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中国科大附一院常规开展的技术,年手术量约500例,居安徽省首位、全国前列,98%的冠心病患者均采取此种手术方式。 目前冠心病患者大多是多支多处狭窄,且合并症多,如高龄、术前体质差等,还有很多患者看见胸骨正中20几公分的切口,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拒绝手术,错过了手术时机。这个时候,微创小切口不停跳“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南区院办 李军军 心脏大血管外科 樊扬名 张海洋/文 心脏大血管外科 张海洋/图 葛建军 方萍/审核) 责编:方雯
更多
09

2024.12.09

中国科大附一院开展3D-DSA 虚拟导航引导下骶神经电极植入术
    中新网安徽新闻12月2日电(通讯员 刘治  朱伟华 方咏)排尿对于常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宿州的张大叔而言,长时间以来,正常排尿都成了一种奢望。不久前,张大叔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接受了3D-DSA虚拟导航引导下骶神经刺激电极植入术,困扰了张大叔7年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张大叔今年52岁,7年前,他因脊髓损伤,导致下肢活动受限,甚至连大小便都困难。7年来,张大叔一直饱受排尿困难和便秘的折磨。      近日,张大叔因病情加重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泌尿外科就诊,医生为他做了泌尿系B超检查和残余尿测定,B超提示“双肾积水,残余尿约300ml”,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张大叔的膀胱感觉功能减弱,顺应性小,排尿期逼尿肌收缩无力。结合张大叔的病史,最终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     张大叔入院后,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检查,泌尿外科肖峻、刘治团队认真评估了张大叔的情况后,决定采用骶神经调控技术,为他实施骶神经电极植入术。     以往,针对神经源性膀胱,通常采用导尿或膀胱造瘘治疗,但这两种治疗方式都需要患者终身携带导尿管,并定期来医院更换,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而骶神经调控技术(sacralneuromodulation,简称SNM),是利用介入技术将低频电脉冲连续施加于特定骶神经,以此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调节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并调节膀胱、尿道/肛门括约肌、盆底等骶神经支配靶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神经调控技术。SNM可应用于各种难治性下尿路功能障碍,如难治性急迫性尿失禁、顽固性尿频-尿急综合征、特发性尿潴留、难治性大便失禁等。临床证据表明,SNM对神经源性膀胱、盆底疼痛综合征、难治性慢性便秘等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骶神经调节技术2020年12月被医院评选为医疗领先技术,获得医院等各方面支持,同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已常规开展此类手术,均取得满意疗效。     SNM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为患者植入骶神经刺激临时电极进行体验治疗,若体验治疗有效,则进行第二阶段骶神经刺激器永久植入。     电极植入术常规在C臂X线引导下将电极穿刺进入患者目标神经孔,但由于张大叔骶骨部分缺失,骶尾部存在明显畸形,传统的引导方法比较困难,肖峻、刘治团队再次严格评估后,决定在3D-DSA虚拟导航引导下行骶神经电极植入术。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工作后,张大叔接受了3D-DSA虚拟导航引导下的骶神经电极植入术,用时约1个小时,手术顺利。术后,张大叔的排尿困难及便秘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出院后,泌尿外科团队对张大叔进行了随访,让张大叔每天记排尿日记,张大叔的便秘症状也有了很大好转,以前3天左右一次大便,现在基本上一天一次;自我导尿测残余尿降至100ml左右,效果明显;漏尿症状也有缓解,以前全天都有漏尿,现在晚上只有侧卧时偶尔出现漏尿,正在逐渐恢复中。     3D-DSA虚拟导航技术是在骶神经穿刺介入治疗过程中,在患者骶孔穿刺前,先对患者骶骨及骨盆实施旋转DSA采集,后将所得图像传输至后工作处理站,对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处理,使其形成整个兴趣区域的三维图像。由医生对生成的三维DSA图像进行阅读,并在三维图像上标记好穿刺路径,将该图像传输至检查室的悬吊参考显示器上,再对其实施相关处理,使其真实二维图像和虚拟的三维图像准确融合,显示出穿刺路径,这就可以指导手术医师准确定位穿刺点并快速置入目标骶孔。     相比于传统的X线及常规DSA引导穿刺,DSA三维导航技术的X线暴露时间更短,对患者及医生的伤害更小,可有效提高穿刺治疗成功率,减少在患者身上反复穿刺寻找骶孔的痛苦,穿刺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更高。     中国科大附一院在使用常规DSA介入技术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少暴露时间及患者手术痛苦,探索出新的引导方式,创新的将3D-DSA虚拟导航技术用于骶神经调节技术,并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中国科大附一院泌尿外科具有数十年的尿控及盆底治疗临床研究及工作经验。2021年,成立了尿控及盆底亚专科,目前尿控及盆底亚专科团队共有5名专职医护人员(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尿动力技师1人、专科护士1人);拥有普通尿动力测定仪2台、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康复理疗仪1台,盆底冲击波治疗仪1台;拥有2间专病病房(6张床位),1个盆底中心、1个尿动室、1个骶神经调控中心。     针对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过度活动症(OAB)、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等下尿路症状,中国科大附一院设立尿控专病门诊,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完)     中国新闻网 12月2日报道     通讯员 刘治  朱伟华 方咏     网址链接:http://www.ah.chinanews.com.cn/news/2021/1202/293569.shtml
更多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微信扫码
互联网医院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路1号

邮编 : 230036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环湖东路107号

邮编 : 2300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北路与龙湖路交叉路口西北角

邮编 : 2311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繁华大道118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宁大道1700号

邮编 :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