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进入互联网医院

  • 抖音号

  • 微信视频号

  • 哔哩哔哩

FEATURES

南区特色

首页 > 南区特色 > 特色技术
21

2024.03.21

视力下降,竟是眼球里长了恶性肿瘤?中国科大附一院省内率先开展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手术
我们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能自动对焦、捕捉影像,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眼球壁由最内层的视网膜、最外层的巩膜和中间层的葡萄膜组成。葡萄膜富含血管和色素,犹如照相机上的暗箱,起到遮光的作用。而其中的黑色素细胞一旦恶变就成了威胁人类的“致命杀手”——葡萄膜黑色素瘤。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虽然只有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九,却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视力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日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眼科主任董凯教授团队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了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手术,成功为两位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切除了肿瘤,同时保留了眼球也保住了部分视力。目前两人均已出院,术后复诊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全身转移。 视力下降,竟是眼球里长了肿瘤 安徽太和县44的洪女士最近总是感觉左眼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自己滴了些眼药水也不见好转,在中国科大附一院眼科门诊,医生发现洪女士左眼网膜下有一个球形隆起,经过B超、眼眶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发现洪女士左眼玻璃体内有一个9mm*7.7mm*8mm的肿物,考虑为葡萄膜黑色素瘤。 与洪女士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来自安徽肥西35岁的王先生。王先生看不清东西已有半年多,右眼视力只有0.15,在中国科大附一院眼科,经过医生详细检查,发现王先生右眼玻璃体中有一个12mm*12mm*14mm的棕褐色包块,且相邻视网膜脱离,病灶已经累及睫状体,同样考虑为葡萄膜黑色素瘤。 董凯介绍,葡萄膜黑色素瘤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早期比较隐匿,当它越长越大时,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视物变形等症状。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还会导致青光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和白内障等并发症。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肝脏、肺脏和骨骼。一旦发生转移,半数患者的生存期仅为6~12个月。由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许多症状与其他常见眼病非常相似,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保住眼球与视力,医护团队成功开展肿瘤局部切除术 针对两位患者的病情,董凯团队和麻醉科副主任谢言虎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决定为两人实施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手术。 “以往对于葡萄膜黑色瘤的治疗绝大多数为眼球摘除术,虽然肿瘤被切除了,但眼球摘除对患者身体外观功能及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而肿瘤局部切除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够提供新鲜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及基因检测,并且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眼部结构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董凯介绍,肿瘤局部切除术的效果通常比较理想,但难度较大,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技术要求较高。 在眼科学术主任柯根杰指导下,董凯团队分别为洪女士和王先生成功施行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术。 由于洪女士的肿瘤靠近眼球后部,董凯团队通过玻璃体切割术(内切术)切除了整个肿瘤。王先生的肿瘤较大,且病灶已累及睫状体,为完整切除肿瘤并避免视网膜脱离发生,董凯团队先通过巩膜切口切除整个肿瘤(外切术)后,再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复位视网膜。 术后病理证实,王先生和洪女士均患有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黑色素瘤是葡萄膜恶性肿瘤中最多的一种。”董凯说,葡萄膜肿瘤主要发生于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其中,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主要发生于脉络膜。经过手术治疗,两人的患眼视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目前,两人均已出院,术后复诊,磁共振检查、PET-CT检查均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全身转移。 董凯表示,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术是当前治疗眼内肿瘤的先进技术之一,适用于肿瘤基底最大直径≤15 mm,肿瘤无局部浸润累及巩膜及眼眶;肿瘤无全身转移的患者。 董凯提醒,如果发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在眼球周围发现黑色肿物或眼球突出,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眼科检查,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提高肿瘤的控制率、降低远处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眼科纪康康  党委宣传与统战部方雯/文 董凯/审核) 责编:吴家炜  
更多
06

2023.07.06

【央广网】全球首例!浙江帕金森病患者在安徽成功接受最新一代脑起搏器治疗
央广网合肥7月5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通讯员熊赤)脑起搏器(DBS)植入手术是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继去年10月完成全球首例“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后,2023年7月4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牛朝诗教授带领团队再次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蓝牙可感知、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手术。 59岁的何女士来自浙江宁波,10多年前开始出现左侧胳膊和腿部没劲的情况,之后又逐渐有了腿部抖动、行走缓慢的症状,并且从左侧发病发展成左右两侧肢体都有症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后,何女士一直接受药物治疗。2年前,何女士的症状进一步加重,不仅身体抖动越来越厉害,讲话声音也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力气。药物治疗不仅疗效不明显,还出现了药物副反应“异动症”,不受控制地甩手跺脚,歪嘴皱眉,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经当地医院推荐,何女士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就诊,经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和病情评估,何女士符合脑起搏器植入条件。 考虑到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和诊疗需求,在与何女士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教授决定为患者植入全球最新一代的蓝牙可感知、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 手术中(央广网发 方咏 摄) 7月4日上午,牛朝诗教授团队联合术中磁共振手术室、麻醉科医护人员,为患者成功实施MR导向、微电极记录辅助双侧STN可充电3.0T 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术。术中,牛朝诗教授团队结合磁共振影像结构定位、微电极记录电生理定位和临时电刺激验证,在大脑精准植入电极,在胸口植入脉冲发生器,并术中采集脑深部核团电生理信号,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感觉良好,等待3-4周脑水肿消退后就可以完成脑起搏器的开机和调试。 牛朝诗介绍,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又称脑起搏器,是为帕金森病等脑功能性疾病患者大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调控异常神经环路,从而缓解疾病症状的一种手术。 术中演示实时采集脑电信号(央广网发 方咏 摄) 2022年10月完成的全球首例“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手术,解决了帕金森病患者无法在脑起搏器开机状态下进行高强磁场磁共振检查的难题。 而此次为患者植入的“蓝牙可感知、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最先进的脑起搏器设备,由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具备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它是集实时记录脑电信号、心电信号、感知患者体位信息、无线蓝牙数据传输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脑起搏器,能够实现脑电信号的下载及无接触式术后程控。”同样,经过“抗磁”处理,患者术后可以安全地接受高场强核磁共振检查。 牛朝诗表示,新型脑起搏器的可感知功能,可以在程控系统实时看到患者脑内手术靶点核团的放电情况。医生可以根据患者脑电信号的变化,调整患者的刺激参数对患者脑内核团进行电刺激,这样能够实现对患者最适宜、最有效的刺激,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据介绍,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是我国最早开展脑起搏器治疗的医院。近年来,在科主任牛朝诗教授带领下,学科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神经调控治疗中心之一。 网址链接:https://www.cnr.cn/ah/ygkx/20230705/t20230705_526316358.shtml 责编:方雯
更多
29

2023.06.29

【健康报】难治性高血压 降压有新利器
临床上,有一种特殊的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3~5种降压药物仍控制不好血压,被称为“难治性高血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马礼坤团队成功使用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术后,患者降压药物减量,血压持续稳定在120/80毫米汞柱左右。该技术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马礼坤 病例回顾 老张今年50岁,5年前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服用多种降压药。然而,他的24小时动态血压仍有明显波动。 检查后,老张被医生告知得了难治性高血压,他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血压总是控制不理想。老张也为此十分焦虑,总担心会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医生发现,老张即使已用药治疗,血压还是达到了143/ 102毫米汞柱,属于难治性高血压。临床上,这类高血压不太容易被药物有效控制,患者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也无法实现理想的降压效果。 与此同时,冠状动脉造影CT检查提示老张的冠状动脉有轻度狭窄;动态心电图也提示老张有偶发室性早搏(一种心律不齐类型);头颅CT还提示有腔隙性脑梗死。可见,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已经在老张身上引发了相关并发症。 治疗团队经过综合评估,在各项检查结果合格,并经患者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决定为其实行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 术中,治疗团队将消融导管通过股动脉送入各根具备消融条件的肾动脉血管,从肾动脉壁释放射频能量,对肾动脉交感神经进行消融治疗。手术历时1.5小时,共消融近50个点位。 术后2周,老张的降压药就已经减至两种,血压持续稳定在120/80毫米汞柱左右。老张对消融治疗的效果非常满意。 技术原理 目前,高血压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属于后者,也是近些年在国内外高血压治疗领域发展较快的技术之一。 肾脏是人体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之一。肾动脉交感神经网络会诱导肾素分泌,促进水钠潴留。然而,水钠潴留在血管内,会造成血管压力增加,影响血管的收缩和心率,这些都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慢性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抑制肾交感神经活性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途径。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主要通过在肾动脉内发出射频能量,部分毁损肾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纤维,降低全身交感神经活性和紧张度,从而实现长效而持续的降压效果。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手术把大脑和肾脏之间的信号截断了,大脑兴奋不容易影响肾脏,血压不易升高。 特别提醒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具有24小时降压和显著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等优势,可帮助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实现降压药减量甚至是停药。 然而,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具有明确的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难治性高血压和药物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同时,该技术对动脉硬化症状较轻的人效果更好。该技术并不适用于继发性高血压以及存在明显肾动脉狭窄或肾动脉损伤的患者,临床应用时须注意。 网址链接: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4938783/5.html 责编:方雯
更多
23

2023.05.23

【央视新闻客户端】安徽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团队成功开展了介入机器人辅助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在机器人辅助下,介入医生实现“室外”操作、精准操作。 77岁的李大爷,有心房颤动病史,还曾接受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据李大爷介绍,4年前,在提了一桶水后,感觉胸闷,此后逐渐加重。1个月前,因为胸闷胸痛加剧,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入院后经医生诊断,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心房颤动”。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该院血管内科主任马礼坤团队为李大爷做了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提示:李大爷的心脏前降支中段严重狭窄。 “前降支是心脏最重要的供血血管之一,若不及时治疗,一旦发生堵塞,李大爷随时可能会出现急性心肌梗塞,影响心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经过充分讨论及评估,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马礼坤决定使用介入机器人为李大爷处理前降支中段靶病变。 4月29日,马礼坤教授在“室外”操控机器人推送导丝通过靶病变至前降支远端。随后,利用机器人相继完成了前降支中段病变2.0/15mm球囊预扩张、2.5/18mm支架植入以及2.75/12mm球囊后扩张,整个过程李大爷没有任何不适。术后造影及血管内超声也显示手术效果良好,李大爷胸痛胸闷的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第三天就出院了。 马礼坤介绍,介入机器人由定位机械臂、操作平台、导丝导管装置及推送旋转运动机构等部分组成。介入医生可以通过平台遥感操作,将导丝、球囊或支架精确送至目标位置。 “介入机器人对于推动介入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礼坤指出,传统介入手术,医护人员在X射线下进行手术,不仅导致体力消耗增大、精力下降,长时间累积的辐射量也会对身体产生伤害。“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室外’操作、坐姿操作、有效降低医生体力消耗,减少辐射照射。”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需要术者非常精细、稳定的操作技巧。”实践证明,介入机器人机械操作、传送精度高,显著提高了导丝的精确操作能力,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如导丝穿孔、支架定位不佳的发生率。随着介入机器人及5G技术的发展,远程介入手术将变成现实,让基层及偏远地区的冠心病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堆积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形成斑块,临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多后会造成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进而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治疗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疏通血管的治疗方式。”经过介入治疗,使原本狭窄的血管恢复通畅,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马礼坤教授提醒,预防冠心病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低脂低盐饮食,还要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造成血管收缩加重血管拥堵。同时,一旦发现自身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就要及时去到医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总台记者 王利  通讯员 李龙伟 方咏) 责编:方雯 网址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item_id=2903285897628160549&track_id=8F76D9E3-D77D-4B49-BD8F-1A4154C69DAA_706431908094
更多
16

2023.05.16

【中国新闻网】淋巴管堵车“肿”么办? 安徽首例“超显微”技术接“通路”
中新网安徽新闻5月15日电(记者 张强 通讯员 陈伟健 方雯 方萍)日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手足外科团队在浙江省台州医院郑有卯教授指导下,在安徽省首次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结合淋巴造影成像定位技术,成功为两位淋巴水肿患者实施浅集合淋巴管与皮下显微静脉吻合手术(LVA),让长期淤塞的淋巴液恢复循环,帮助两人顺利消肿,目前患者均已出院。 手术中,医生在放大4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用细如发丝的缝针和缝线将直径不足0.5毫米的淋巴管与皮下显微静脉一点点精细操作、成功吻合,如同上演“针尖上的芭蕾”。 发病:肿瘤治疗后腿上一按一个坑,屈膝弯胳膊成了奢望 人体流动的,除了血液,还有淋巴液。和城市堵车一样,当淋巴液的回流通路受到损伤或者阻塞时,淋巴液就会堆积在组织间隙,无法正常运输,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肿胀,这就是淋巴水肿。 55岁的张阿姨(化名)5年前查出患有宫颈癌,在经过手术治疗、右侧腹股沟淋巴清扫和一系列的放化疗后重获新生。然而,严重下肢水肿让她陷入了新的恐惧和焦虑。近半年来,张阿姨的右腿总是莫名其妙的肿胀,“别说爬山、逛街、跳广场舞了,还没走几步,右腿就肿得厉害,一按一个坑,蹲下都困难。”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由于担心是心脏、肾脏、肝脏等疾病导致的腿肿,她整天忧心忡忡。在家人陪同下,张阿姨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经过了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右下肢淋巴水肿。 跟张阿姨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50岁的王阿姨。7年前,她曾因乳腺癌接受了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年前肿瘤复发后再次接受肿瘤切除及左侧腋窝淋巴清扫手术。近两年,王阿姨的左胳膊肿胀明显,“左胳膊比右胳膊粗了一倍多,手肿得像个馒头,胳膊弯都弯不过来,别提多难受了。”在尝试了各种治疗无效后,王阿姨来到了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手足外科就诊,被诊断为左上肢淋巴水肿。 针尖艺术:散乱“线卷”中找“线头”,医生穿针引线接“通路” 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骨科手足外科负责人鹿亮团队决定为张阿姨和王阿姨进行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超级显微外科是指在小于0.8毫米的血管上进行的显微外科手术。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是目前治疗淋巴水肿的一项前沿有效技术,通过将浅层淋巴管与真皮下微小静脉进行吻合,重新建立淋巴管-静脉回流通路,具有消肿效果明显、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鹿亮介绍。 在郑有卯教授指导下,术前,中国科大附一院手足外科团队借助淋巴成像仪进行造影,完成淋巴管走向的初步标识和切口设计。随后,在能放大4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找到有功能的浅集合淋巴管,用细如发丝的针和缝线,将它与附近合适的皮下显微静脉吻合,瘀滞的淋巴液得以进入静脉回流,从而达到消肿效果。 “寻找到有功能的浅集合淋巴管支数越多,吻合后的手术效果就越理想”,鹿亮说,由于淋巴水肿患者淋巴管的直径通常为0.1-0.5毫米,隐藏在长期水肿硬化的组织中,寻找它们不亚于在一堆散乱的线卷中找线头;再加上淋巴管管壁薄如蝉翼,稍一用力就容易损伤,这就需要手术医生具有扎实的淋巴解剖知识和精湛的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对医生的体力和耐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战,医生为张阿姨和王阿姨分别成功搭建了8条和12条淋巴管-静脉通道,重新建立起淋巴回流通路,从根本上解决了淋巴水肿的病因。 “效果在术中‘立竿见影’,将有功能的浅集合淋巴管跟皮下显微静脉吻合好后,肿胀发硬的皮肤很快就软下来,皮肤出现褶皱,水肿减退。”手足外科主治医师陈伟健说。 3天后,张阿姨右腿肿大最明显的地方周径比术前小了差不多3厘米,王阿姨左胳膊周径也比术前小了约3.5厘米,她们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对诊疗团队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专家提醒:这类患者是淋巴水肿高危人群,尽早正规治疗是关键 “淋巴水肿是淋巴系统因功能或结构异常造成的淋巴循坏障碍引发的组织水肿,炎症,纤维化和脂肪沉积等系列病变的一种疾病”,鹿亮介绍,接受淋巴结清扫手术、放疗或化疗的癌症患者是淋巴水肿的高危人群,其中以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和妇科癌症相关下肢淋巴水肿最为常见,“有些患者术后不久就出现淋巴水肿症状,有些患者在术后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发生淋巴水肿。”因为患肢的严重肿胀带来的笨重、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也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 鹿亮提醒,如果肢体出现紧绷感,长时间肿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筛查,由医生判断是否为淋巴水肿。淋巴水肿早期以肿胀为主,晚期常会因为炎症的急性发作而出现高烧、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一旦被确诊,要尽早治疗,以免贻误最佳手术时机。(完) 网址链接:http://www.ah.chinanews.com.cn/news/2023/0515/315085.shtml 责编:方雯
更多
28

2023.04.28

【中安在线】癫痫、头痛、四肢麻木乏力 原来是脑子里的“马蜂窝”在作祟!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说起矢状窦旁脑膜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矢状窦旁脑膜瘤就像长在脑子里的“马蜂窝”,不捅它,可能暂时没事,一捅它,就存在多种风险。 近日,两位地域相隔千里的大脑功能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在经历了辗转坎坷的就医历程后殊途同归,先后就诊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经由夏成雨教授手术后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34岁的小王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一名俄语教师,2020年7月被诊断患有大脑功能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当年8月接受了手术治疗,考虑出血风险,手术没有完全切除已经侵犯到矢状窦的肿瘤。 此后复查发现,矢状窦内残留的肿瘤在逐渐增大,小王随后又接受了伽马刀治疗,希望可以延缓二次手术的时间。但事与愿违,2022年9月开始,小王出现了下肢间断性麻木的症状,并逐步加重。磁共振检查提示,肿瘤还在继续增大,小王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后半生将在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的状态下度过。” 来自南京的李女士也有着和小王同样的困扰。李女士今年37岁,2015年初被诊断出患有脑功能区旁的矢状窦旁脑膜瘤,辗转多地后接受了手术治疗。考虑到出血风险,矢状窦内的肿瘤也没有完全切除。因术中脑功能区受损,李女士术后接受了半年的康复治疗,左下肢的功能才逐渐恢复。 七年来,李女士一直定期复查磁共振,矢状窦内残留的肿瘤也在逐渐增大。李女士和作为外科医生的爱人开始各处咨询,但得到的回复均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很难实现肿瘤全切。第一次手术后肢体偏瘫的经历,更是给李女士留下了灰暗记忆。 尽管小王和李女士的处境都非常艰难,但她们始终没有放弃,“勇敢地活下去”是她们一直秉持的信念。网络搜索、四处打听、各地奔波……“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最终,两人通过报道了解到,夏成雨教授团队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方面的特色技术。随后,小王和李女士均选择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南区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入住病区后,夏成雨教授带领医护团队对小王和李女士的病情进行分析,并结合病史及身体状况,完善相关检查。随后,夏成雨教授团队与手术室、麻醉科密切配合,为两人实施了残留复发矢状窦脑膜瘤的全切手术。在医护团队的严密监测和悉心护理下,二人术后恢复顺利,无明显并发症,一周后相继出院。 夏成雨教授提醒,侵犯矢状窦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应尽量避免姑息性切除部分肿瘤,尤其是年轻患者预期寿命长,姑息性切除后的10年内,肿瘤复发增大的概率很高,再次治疗将非常棘手。 关于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知识,一次给您解答清楚 1、什么是矢状窦旁脑膜瘤?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大脑表面主要的回流静脉),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上矢状窦的脑膜瘤,是较为常见的良性脑膜瘤。 2、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矢状窦旁脑膜瘤生长缓慢,早期压迫脑组织和矢状窦可不产生症状,或者有轻微头痛或肢体偶尔麻木抽搐等症状,容易被忽视。肿瘤长大导致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时,则出现明显的头痛,肢体麻木乏力等。 3、矢状窦旁脑膜瘤为何治疗困难? 因为肿瘤侵犯大脑重要的回流静脉——矢状窦,术中如果损伤矢状窦静脉容易导致大脑静脉回流障碍,出现脑肿胀,患者可能发生瘫痪甚至昏迷。因此,术中很难做到肿瘤的全部切除,导致肿瘤残留。对于超过65岁的、肿瘤为良性(WHO 1级)的人来说,残留部分肿瘤可能影响不大,因为残留肿瘤复发缓慢,一般要5-10年时间才长大到危及肢体活动或生命的程度。但对于年轻患者,或者是不典型脑膜瘤(WHO 2级)的患者来说,5年内将很快复发,治疗非常棘手,再切除更难全切,放疗效果也不好,甚至诱发恶变,增加癫痫发生概率,还可能导致肿瘤无法控制而危及生命。 目前,现代医学研究关于脑膜瘤的形成机制还未完全弄清,因此没有有效预防脑膜瘤的办法。夏成雨教授提醒,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四肢麻木等症状,要及早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记者 徐慧媛 通讯员 张楠 方咏) 网址链接:http://ah.anhuinews.com/kjyww/202304/t20230426_6826217.html 责编:方雯
更多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微信扫码
互联网医院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路1号

邮编 : 230036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环湖东路107号

邮编 : 2300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北路与龙湖路交叉路口西北角

邮编 : 2311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繁华大道118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宁大道1700号

邮编 :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