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进入互联网医院

  • 抖音号

  • 微信视频号

  • 哔哩哔哩

WARM

暖医暖院

首页 > 暖医暖院 > 人文关怀
21

2023.08.21

【医声医述】8.19医师节 | 这些医患误会你中了几条?
当医生和患者的世界交错时 隔阂与误解或许在所难免 作为病人 你可能也经常会有疑惑、不解,甚至不满 “医生怎么上班玩手机” “医生一周就上一天门诊,不是轻轻松松么!” “让我签术前风险告知书,是不是真的很危险啊” …… 让我们换个“视角”来看看 医生到底在“玩”啥? 医生平时都在忙啥? 看看“某”度上都怎么说 听听帅气医生有什么话说 看看报告是怎样生成的 术前风险告知书里面写的啥? 医生与患者永远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大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共同的目标是健康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理解、信任、善待、尊重就是我们送给医师们最好的礼物 (组稿:桂思奇  绘图:苗绘明 戴芮 审核:郑昌成 )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JmUbuPY30sLqlNKJJJCcQ 责编:方雯
更多
06

2023.07.06

【医苑书香】离别,请尽情哀伤——读《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是一首娓娓道来,医护患共同面对死亡的悲歌。百余位医生口述纪实,讲的是医生面对临终病人的所见所感,也勾勒出了患者、家属面对死亡的人生百态,有悲伤,有绝望,有坦然,也有仓皇无措。初读之时,只觉得悲凉。人生不论是丰富精彩,还是籍籍无名,总是要面对“死”这个终点。医生作为“死亡”的见证者和送别者,往往被要求要克制和冷静,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专业,才值得慌乱不已的家属信赖。被要求得久了,医生在外人看总显得“麻木”。困在这样的人设中,医生也会自我欺骗“对,我就是那个无情的人”。 2022年底,很多人“阳”了。爷爷也“阳”了,第三天住进了ICU,上了呼吸机,再也没有醒过来。父亲也“阳”了,住在普通病房。爷爷火化的时候,父亲病情加重,没有参加葬礼,关上病房的那一刻,我看到父亲眼底无尽的落寞与哀伤。火葬场空气很沉,人很多,压得我喘不过气,但可以见到爷爷最后一面,我讨厌这个地方,可是不久后,还要再来。 父亲查出肝癌,管床医生说没多长时间了,最能对症处理了。我又找了很多其他医院的肿瘤科医生,给出的结论相差无几,父亲这个春节可能挺不过去了。我告诉父亲,他得了很严重的肝硬化,要好好治疗,那一天,特别阴冷。我觉得父亲相信了,至少表现出来他相信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变成“等我好了,出院了,一定好好锻炼身体”。接下来的时间,我和妈妈轮替着看护。父亲精神好的时候,会和我讲,他小时候受了很多委屈,奶奶偏心小的,他这个做老大的要干最多的活,挨最多的骂。年轻的时候,在部队多么开心,多么辛苦。中年的时候,奶奶还是偏心,但他觉得自己的女儿比他们的孩子都要优秀,虽然还是苦闷,但心态好多了。我很隐晦地问他,有没有什么想做的,他说想开着车,带着爷爷,我和妈妈,回一趟甘肃老家,花一两个月,一路走走看看。 一次消化道出血加速了这场匆忙的单方面离别。父亲的话变得越来越少,我几乎可以看到生命的气息从父亲的身体里向空气里一点点消散,他变得越来越晦暗。作为医生,我看到太多临终抢救的折磨。我没有告诉母亲,自己签下了拒绝转ICU,拒绝气管插管,拒绝胸外心脏按压,拒绝电复律的文书。理智告诉我这样做是对的,但我也认为是自己把父亲直直推向了死亡。父亲的弥留之际并不安详,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听见父亲喉头的喘息,看见瞳孔的扩散,触摸到手心的冰冷。我只能在父亲耳边不断的讲,爸放心,我会坚强我会照顾好妈妈,我会带着你回老家。 父母是挡在死亡和你之间的一道墙,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真正面对死亡。然而我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离世而坚强。我变得更加敏感了。我会沉溺在父亲死亡时痛苦的窒息感中,想象父亲是不是那样的绝望和无助。我即使看到电视剧有人受伤,也会感到疼痛焦虑,想象父亲是不是也经受了那样的切肤之痛。我会在午夜梦回之时,一遍遍责问自己,是不是应该告诉父亲实情,这样他就有时间好好跟这个世界告别。我会在无数个生活碎片里拷问自己,如果我没有在外省工作,呆在父亲的身边,就能早点发现被肿瘤侵害的身体,或许父亲还有机会。我会在电话响铃时愤怒,即使那是来自朋友亲戚的安慰,因为每次安慰都会让母亲一遍遍揭开血淋淋的伤疤给他们看。我没办法冷静,因为冷静会告诉我,父亲的疾病已经进入终末期,死亡是必然,然而这份冷静会扩大我的愧疚,愧疚自己怎么可以对自己的父亲“无情”。我很痛苦,但我需要这样折磨自己,仿佛这样才能让愧疚少一点点。父亲离世,对于世界来说不过是多了一座小小的坟墓,但对于我就像是埋葬了我的生气。 我上了很多年学,读了很多书,学会了治疗疾病,却没有学会面对亲人的死亡。我知道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终点,我明白这只是躯体消亡的形式,我了解逝者已逝、生者还要向前看的道理。可是我只愿意感受痛苦,绝望,恐慌和自责。我沦陷在自责-不够坚强-更加自责的恶性循环中。如果父亲在世,大概会因为我的懦弱而感到失望;如果父亲九泉有知,大概会因为我没有做到要坚强而失落。 再读《死亡如此多情》,我已成为“曲中人”。“父亲的死亡让我刻骨铭心”这个章节仿佛是我漆黑雨夜里一盏昏黄的灯火。作者从医近30年,挽救过很多病人,面对过无数次亲人生死离别,却远不及面对自己父亲去世这样刻骨铭心。我从作者的经历中找到了慰藉。原来见惯生死的医生也会沉沦在亲人的离别中。原来这种自我的痛苦折磨,不是自己才有。原来不能面对至亲的离世,不是自己才有。原来懂得死亡的过程仍不能接受的,不是自己才有。原来不需要维持体面和克制,不是自己才有。 即使是医生,即便懂得疾病的机制,即便明白治疗的方案,也希望亲人的臂膀给与安慰。即使是医生,即使面对过多次生死,即使接受了遇事要冷静沉着的训练,在面对至亲的离别时也会痛断肝肠。 父亲离世,我应该尽情哀伤,用这份哀伤见证父亲努力地活过;我应该尽情哀伤,用这份哀伤送父亲最后一程,送他再次变成这个世界;我应该尽情哀伤,用我的哀伤告诉父亲,我还有很多话没有讲。哀伤不是不坚强,回避才是懦弱。 父亲在离别时还是在照顾我,让我以他为例,学着如何直面死亡。 下一个清晨会如约到来,只是父亲留在了昨天。 肾内科  雷文静 责编:方雯
更多
07

2023.06.07

【援外日记】“中国医疗队,太好了,谢谢!”
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他们千里奔赴,跨越山海,诠释医者仁心,践行“大国担当”。 今年是新中国援外医疗工作开展60周年。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援外日记》,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天气晴 我是中国红十字会第五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队长左逸,我来自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 自2018年中国和布基纳法索恢复外交关系以来,作为两国医疗合作的一部分,迄今为止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派出五批医疗队来到布基纳法索进行医疗援助。 我们第五批医疗队于2022年8月15日到达这个位于撒拉沙漠以南的国家。 我的任务是与我的三位同事,麻醉师廖永峰、徐四七主任和体外循环灌注师董桂福主任一道帮助这个国家发展心脏外科,开展这一在非洲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才能开展,且极具风险和挑战的心脏外科手术。 左逸(左)、董桂福(右)与患者在一起 布基纳法索是位于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内陆国,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全国目前只有一名心脏外科医生,也就是Doctor Sawadogo,可以独立开展一小部分常规手术,还有两名年轻的非洲医生yacouba和Joseph他们都还没有独立手术的经验,而通常情况下心外手术一台就需要三名熟练的外科医生在台上默契配合。 我们在手术中也曾遇到过危险。我们知道,心脏手术需要将心脏停止,完全依靠体外循环机代替心脏和肺脏的功能。当我们去年10月第一次在手术室为一名五岁儿童做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时候,就遇到了危险的一幕。 当这名五岁儿童在手术中心脏刚刚停止跳动,所有机器运转正常,可是医院却突然停电,手术室除了我和Sawadogo的头灯光源,一片漆黑,监护仪呼吸机全部停止运转,中心供氧停止,患者的血液立马变成了黑色,监护仪没有任何血压和氧饱和度的指标。 左逸与当地医生携手给患者做手术 此刻,我们当机立断,马上把备用氧气瓶接到了体外循环机上,体外循环机备用电源也开始运转,在手术台上安静地等待医院备用发电机电源的开启。 事实上,这也都是我们事先考虑到的最危险的情况,我们也因此有所准备。即便停电、断氧,我们也要让病人安全地接受治疗,没有任何并发症地康复出院。 好在,经过了一两分钟后,备用电源启动,一切恢复正常,手术继续,有惊无险,孩子很顺利地完成了手术。 第二天,在监护室看到已经康复拔管的孩子,我们手术组所有医生都非常开心,大家相互庆祝这看似平常却又来之不易的胜利。 我们第五批援布医疗队非常光荣地成为拥有60年历史的援非医疗队的一员。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中布心脏团队共帮助了十几名心脏病患者摆脱了疾病的痛苦。 每次当病人得到手术的治疗好转后,病人和我们的非洲同事都会说‘Mission médicale chinoise,Très bien(中国医疗队,太好了),Merci (谢谢)!’。 左逸和三位同事(麻醉师廖永峰、麻醉师徐四七、体外循环灌注师董桂福) 我想,我们的工作相对于数目庞大的患者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让我们的非洲同事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关键是树立了成功的信心。 我希望在我们离开布基纳法索以后,他们工作还能继续下去,治疗更多病人,打造一个优秀的当地团队,继续造福这个充满希望的国家。 网址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3452119102168941308&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_timeline&track_id=cc8d3f61-a162-42ea-91ca-84b7cdbebafd 责编:方雯
更多
28

2023.03.28

【医声医述】灯火里的省医
每当夜幕降临时,您在做什么? 相信很多人会说, 和三五好友小聚, 饭后漫步公园, 宅在家中追剧、打游戏呢~ 那您知道夜幕下的医院是什么样的吗? 当前,医疗秩序全面恢复,医院迎来就诊高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7000余名医务人员一如既往,日夜坚守,全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跟随镜头,带您捕捉夜幕下的那“医”束光。 晚上8点 门诊大厅已经没有了白天的喧嚣 但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程昭昭的门诊还是“门庭若市” “来我这儿就诊的 大多数都是有睡眠问题的 很多患者挂不上号 我都尽力给他们看 希望他们能睡个好觉” 当大多数人进入梦乡时 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周玲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近期,甲流“狂飙” 小儿内科夜间门诊爆满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守护好孩子们的健康 是我的职责所在” 晚上10点 急救中心输液室坐满了患者 配药、打针、换药水、解答疑问…… 24岁的轮转护士沈姗姗 不停地在患者中间穿梭着 “这里的节奏很快 刚来的时候不是很适应 但老师和小伙伴们对我都很照顾 像家人一样温暖体贴” 再过十分钟 新的一天即将到来 而磁共振室工作人员的一天才真正结束 规培医师包青青 正搀扶着她今天最后一名病人走出检查室 大厅里的灯光照出去很远 “我愿意成为那一束光 照亮患者回家的路” 晚上12点 骨科运动医学科赵其纯主任团队 还在进行一台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 从清晨至深夜 一天近20台手术 赵其纯说 “下了手术台,腰和腿基本都僵硬了 但只要能为患者减轻病痛 一切都值得” 进入手术室 仿佛进入另一个空间 这里没有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 但只要穿上这身手术服 他们就化身为守护生命的“战士” “无影灯下 TA们是最美的天使” 69岁的李奶奶 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行紧急介入治疗 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 李奶奶恢复得很快 出院前一晚 CCU护士桂文娟为她整理好物品 还将她的头发梳理整齐 李奶奶很感慨 “这里的护士真好,和闺女一样贴心” 34岁的徐涛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 一名住院总医师 晚上9点 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一边吃饭一边看文献 由于科室人手紧张 这是他第三次当老总了 “虽然日常的临床工作很忙 但是再忙也不能把科研落下 只有通过研究思维解决临床问题 才能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凌晨2点半 轮转护士高莉莉 正带着实习同学为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 处理静脉输液通道不畅的问题 “虽然才来医院一年多 我也能够带实习同学啦 特别是独立上完一个夜班 我都会感到成就满满” 特殊时期 氧疗需求量急剧上升 给医院供氧带来很大压力 中心供氧站的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 全力保障临床用氧平稳 -183℃的液氧被加注到液氧罐后 站内温度低至-20℃ “他们不在台前 但在幕后的每个日夜默默坚守 为守护患者健康贡献着自己的热量” 初春的雨夜还带着几分寒意 花店老板董志送来了一盆蝴蝶兰 “就叫它董志吧,这样你们就能记得我。” 普外科五病区护士孙静说 康复出院后 董志挑选了店里养护得最好的蝴蝶兰 感谢救治过他的医务人员 “乍暖还寒 盛放的蝴蝶兰是病房中一抹不褪的亮色 更是医患美好情谊的见证!” 不负星光,日夜兼程!致敬每一位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的白衣天使(供图/黄歆 吴家炜 方咏 桂思奇 杨晋 谢雅文 孙静 孙怡然 组稿/ 方咏) 责编:方咏
更多
12

2022.12.12

【医声医述】奔赴的意义
凛冽的寒风在夜间呼啸,突然,一个电话打破了本该属于夜晚的平静。晚上十点接到护士长的电话,通知我第二天凌晨有急诊肝移植手术。移植手术分为活体移植和DCD移植。前者是择期手术,而后者则完全取决于供体的情况,时间就是生命,所以移植团队总是24小时待命。 临危受命,义不容辞。通知第二天凌晨五点接病人,这意味着四点半需要到科室提前准备手术用物,而我们最迟四点就要起床。凌晨的街道空无一人,只有行色匆匆的我们伴着寒风快步疾行! 刚到科室就遇到了夜班阿雅,“刚来了一台脑外科急诊手术”,她边说边往脸上冲了一把冷水清醒一下。手术室里灯火通明,此刻对常人而言是再平静不过的夜晚,对他人却可能是命悬一刻的生死徘徊。手术室里的小伙伴们早起迟归,是常态;日行万步,是常态;通宵奋战急诊手术,也是习以为常。我常常在想:每天如此奔赴在路上,到底是为了什么? 肝移植受体患者被接到了手术间,他是一位56岁的中年男子,肝硬化末期导致的肝衰竭令其面色暗黄、瘦弱无力。此刻躺在手术床的他是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儿子?这合适的肝源是他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 无影灯下,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影像科医生,还有洗手、巡回护士们各司其职,整个移植团队紧密配合,全力以赴,为手术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手术台上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下肝-上肝-吻合-复温”,当肝脏重新有了肝色的那一刻,感恩生命的延续,感慨生命的奇迹,所有的疲惫,在那一刻只剩相互的感动。下午一点左右,手术顺利结束,患者术后被送到重症监护室进行后续治疗。在各兄弟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新肝功能恢复正常,患者顺利出院。 也许星夜兼程奔赴的意义就在于此吧!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生命的守护,为患者开启更多新的希望。平凡如你我,为生活奔波,为工作忙碌。这是生命运动的状态,人生,不就是如此么? 正如电影《万里归途》里所言:回家的路有32万6713步,这记录的不是步数,是生的希望,是从不可能中创造的奇迹。器官移植手术也是如此,没有谁能预测到下一个移植是什么时候。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在;无论何时,我们都会全力以赴;无论何时,we are a team!  (手术室 张静园/文 李鹏飞/图 陈荣珠 周伟伟/审核) 责编:方雯
更多
30

2022.06.30

【援藏日记】我的援藏故事----以梦为马,搏律通冠,“心”动高原
当确定我是第七批援藏医疗队员时,我内心无比的激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援藏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援藏工作的艰辛,我向往去拼搏一番,西藏也将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如今,我来到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工作生活将近1年,亲身体验了在这里工作的不易,深深感受了藏族同胞的真诚与淳朴。此时此刻,我对“援藏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有幸成为一名国家战略的践行者,这是组织的信任,也是一种责任,更是无上的荣耀! 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我充分认识到高原地区藏族同胞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并不比内地低,但是由于医疗水平的不足,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严重者出现明显的致残和致死。本着“缺氧不缺精神”,我先后前往山南地区7个县域参加大型义诊活动,看过无数个藏族患者,我深知不可能做到为每一位藏族同胞提供医疗服务,但是我想通过义诊和科普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心血管疾病,让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被发现和诊治。一年来,数百位心衰和心律失常患者入住山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我们提高了他们的心脏动力,搏正了他们的心脏节律,每一位经治的患者,病情均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控制,出院时都露出了满意的笑脸。 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介入医生,24小时待命,争分夺秒的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我的“天职”。山南市人民医院作为该地区唯一一家胸痛中心,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在这里,我为支撑胸痛中心建设而感到无比压力,更为自己能在第一时间救治了多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感到自豪。还记得,那是2022年4月1日,山南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由120送来一位52岁男性患者,因“突发晕厥、伴呕吐咖啡色液体”数小时由县医院120急诊送入我院,急诊心电图提示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I、AVL导联ST段压低。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上消化道出血”。我接到电话后飞奔到急诊科,“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已存在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如不立即开通闭塞血管,死亡风险极高”。诊视后我要求立即启动导管室,并在第一时间再次背上我的“铅衣铠甲”,术中患者持续低血压、反复室速,在医护全力配合抢救的情况下,我迅速进行了介入手术,闭塞的血管被开通,患者的心律、血压渐趋于稳定。那一刻,汗流浃背的我成就感满满,因为我明白我们已经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搏律通冠”,一年来,这样的回忆已记不清楚了,但每一次成功的抢救,都让我深刻体会援藏工作的值得,每一位患者病情好转后的微笑和真诚谢意都让我体会到无比的自豪和温暖! “心”动高原,是我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援藏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初心。我将继续挥洒着汗水为自己的援藏工作续写动人的篇章!(心血管内科 孔祥勇  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医疗队员) 责编:吴家炜
更多

微信扫码
预约挂号

支付宝扫码
预约挂号

微信扫码
互联网医院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路1号

邮编 : 230036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环湖东路107号

邮编 : 2300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北路与龙湖路交叉路口西北角

邮编 : 23113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繁华大道118号

邮编 : 230001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宁大道1700号

邮编 : 230088